傅盛前不久的那篇關于認知的文章中,有一個核心觀點:人與人之間的唯一差別就是認知差別。既不是財富,地位,家庭背景也不是學歷,職業,年齡。
上述幾個因素中一些是先天條件所決定的。例如家庭背景,年齡等等。一些則是后天的,由于人在成長過程中認知差距逐漸拉大的結果。例如學歷,財富,權利等等。
無論先天條件還是后天因素,首先從時間緯度上來看,都是過去時。它們既不代表你的當下,也不代表你的將來。它們只標識你的起點而已。但也僅此而已。而通過從時間尺度上的對比,就會發現認知這個要素則能闡釋你的當下和將來。
如果把自己當下的認知和過去看齊的話,你剩余的人生將和你已經走過的人生毫無二致,但考慮到,時代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認知的不斷升級,你的余生的各個方面很可能還會倒退,時代越發展,你的生活越倒退。正和了咱們老祖宗的那句話: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因為你選擇了零成長的人生。之前阻礙你人生前行的種種枷鎖,就會繼續種種的壓負在你的身上,讓你很累,可也只能接受,因為選擇了這種價值觀就意味著殘廢了自己的認知升級通道,同時鎖死了自己的認知帶寬。這種生活方式和狀態老祖宗給過一個恰當的詞來形容:茍且。
吳伯凡老師在他的訂閱專欄里提到過一句英文:We are blind to our blindness.(我們對我們的瞎眼視而不見。)我認為這句話對應傅盛提到的人四種認知狀態中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人處于這種狀態時如若沒有開啟自己的元認知能力,意識到自己認知的局限和狹隘,則外力很難改變他。正所謂若不自渡,旁人愛莫能助。
如若將自己的認知視野打開,不斷尋求成長,做任何事,思考任何問題都以能否讓自己更好的成長為前提的話,我們的認知就已經開始向未來看齊了。記得羅輯思維的節目里總喜歡講一對概念:存量與增量。
上面講的認知向過去看齊就是固守存量,拒絕增量的變現。而想獲取增量,就需要我們不斷迭代升級我們的認知系統,但是迭代升級不可能一蹴而就。
這就需要將我們原本落后的認知系統格式化,重構一套可以在其基礎上不斷完善進化的認知骨架。
正所謂不破不立,而破掉自己原有的東西是一個拋棄存量的過程,需要勇氣也需要克服心理上的痛苦,這需要我們在整個過程中開啟元認知能力(思考自己思考的過程),將一個‘元認知能力’后門程序植入自己的大腦,遇到事情多問問自己這樣想是否合理,是否有其他的角度可以解釋眼前的情況,站在其他人的角度考慮的話這件事是怎樣的狀況等等…
當心中產生一個念頭時,它并沒有自己清晰的實體,但最終會長成天使的樣子還是魔鬼的面目,就看自己如何喂養它。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如果底層邏輯構建不完善,不清晰,一個從一開始就會偏離毫厘的小念頭破土而出,過程中沒有及時修正的話,它最終會到達一個與你所定目標完全相反的目的地。所以實時糾偏就成為構筑底層認知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這種認知上的構筑過程,本身也是一場修行。而修行,不因它前路荊棘密布就退縮。
清空舊系統的同時就要向空白寫入新的底層認知代碼,可如何保證新代碼的開放性和正確性以及可以不斷橋接新程序的擴展性呢?
接近牛人,向牛人學習,和他們交流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式,如果做不到物理上的接近,那么閱讀他們的文章,做筆記,思考,而后實踐,最后反思改進。恐怕不比物理上接近他們效果差多少。過程中心態即自己的認知狀態,知道自己不知道這種謙虛的態度時時刻刻裝在心中。直到它內化為自己底層認知的一部分,伴隨自己有過一生。
最后還是那句話:若不自渡,旁人愛莫能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