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后的男女,究竟誰更容易向前走

圖片發自簡書App

大多數人在期待和相信,這個世界上的某一個地方,總有一個人在等你,一起與你合成完美的存在。于是自認為你目前所需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去尋找ta。但是,這個人在哪?如果當你愛一個人的時候,但戀情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順利,是否就意味著ta只是你尋找幸福游戲節目中的第二名?而當你的年齡慢慢增長,參賽者變得越來越少的時候,第二名是否會有轉正的機會?

當我還在二十歲的時候,我以為我還將擁有大把的時間,于是并不滿足現有圈子里認識的某些人,不滿足現在的戀愛狀態和戀愛對象。可是,當我在失去和放棄一切時,站在二十五的渡口,我發現談過最好的戀人是初戀對象,走過最美的路是校園路,吃過最好吃的飯菜,是和某個人一起。

作為女性,我知道每個女人的通病就是放不下。總是這樣那樣的借口,一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聽起來多么偉大。可是真的是這樣嗎?你確定看著你曾經深愛的人,牽著另一個人的手去做你們曾經喜歡做的事,你還OK嗎?

這也是為什么分手了要不要做朋友這個話題,至今無解,甚至至今困惑著許多人的原因。不是因為不愛,就可以做朋友,也不是因為太深愛,才愿意委屈,以朋友的身份守護。有人說,至少還可以隨時知道ta的消息。知道ta何時有新歡,何時結婚,還是何時又分手?

一段感情結束后,我們通常不知道自己想要留住的是什么,總感覺就是放不下。路過常去的街角會失神,聽見熟悉的聲音會不自覺尋找,周圍的人一句不經意的隨意提起也敏感的不像樣。這就是大多數女人分手后的狀態,她們只記得某件衣服是什么人什么時候送的,所以能想到的實質物品最后統統都去了垃圾桶報到。可是她們往往忘記了扔掉最關鍵的。

沒有真正的告別過去,是無法繼續前行的。那所謂的忘記一個人最好的辦法是去愛上一個新人的結論,都是扯淡。

然而你還是無奈地發現,道理講得最好的女老師,必定感情上不堪一擊。這是致命的,因為情感依存太強。因為愛情,她們會慢慢失去自己,走入誤區,服從或接受成了唯一的代言詞。你可曾發現,相比較女性情感如此繁瑣,剪不斷理還亂的狀態,男人們就顯得比較簡單了。

前任很霸道,那就下任找個溫柔的,前任是個小蘿莉,那就下任爭取是御姐。只要最后都能歸結到吃喝拉撒睡這些簡單的生活,身邊的人是誰,仿佛就沒那么重要了。

我不否認大多數男人還是很講究生活質量的,比如三觀和才是作為擇偶標準的首要條件。少了拐彎抹角的談情說愛,一切好像都能簡單化了。

吃飯、喝酒、逛街、睡覺,倒是都能找到陪伴的人。

所以我總覺得,分手之后,男人會比較快且毫不拖泥帶水的向前走。

我記得前任剛劈腿的時候,我還沒適應過來,以為那也是無數個茶余飯后笑話中的其中一個,于是電話、微信、qq,所有能聯系到的通訊平臺上,我們依舊保持聯絡。直到我收到紙質版的請柬,當頭棒喝,讓我一下子清醒。

像許多沒有出息的失戀女人一樣吧,流著眼淚一條一條刪除曾經的留言,短信,照片。換了手機號,扔了東西,剪了頭發,像是在做重新開始的準備。可是,騙得了別人,又如何自欺欺人。不管你怎么刪除,腦子里總會記得的那個電話號碼,你不知道按了多少次,吃面的碗里習慣不加香菜,和雙十一購物節不自覺加進購物車的男裝,你還要怎么解釋。

也許忘記一個人的時間和愛上一個人的時間成正比,曾經有多刻骨銘心,如今就有多難忘。在我自認為這個理論適用于任何人的時候,遇見的男人們刷新了我的三觀。

有人前一天宣布分手,后一天則牽手真愛,可憐我深表同情的話語還沒來得及張口,就變成了祝福語。有人一邊說著海誓山盟非你不娶,轉眼婚禮已經提上日程,可悲的是你不僅不是新娘,還要出份子錢。更有人幾天前也許半死不活,拎著一瓶啤酒,杯杯敬過往,下一次見面很有可能早已容光煥發,忘了前任和前前任分后的理由。

快餐式的時代,按理我們都應該隨波逐流,把一切變得快速一點。快速相遇,快速相愛,快速結婚或者分手。可是,要親手將自己的人情味調的淡一點,還是多少有點下不去手。很怕那樣以后,再不會有偷偷喜歡喜歡一個人的小心情,不會有遇見一個人的悸動。然后直接導致幸福感降低。

不反對快速放下的灑脫,畢竟日子是自己的,每一個不合適的人都像你人生路上的擺渡人,來過,也終將離開。能很好地接受和明白這一點,或許是你的灑脫。這不是一種被譴責的罪名,我們沒有理由提出上訴。

分手后,男人也好,女人也罷,都是要向前走的。以后的每一步與之前無關,不會否定曾經的美好,也不會證明過去的錯誤。

或許你更愛一個人一點,你可以忘得慢一點,走的慢一點。但我想你知道,假如你愛的那個人,很快走入下一段感情,請你不要因此氣憤。你們只不過選擇了不同的處理方式,無法裁定孰是孰非。重點不是誰先向前走,而是最終,我們都將要向前走去。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