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幼儀 轉(zhuǎn)

她出身名門,曾被徐志摩拋棄、又經(jīng)喪子之痛,卻最終活成了一個時代的傳奇。......

無論我們的人生,有多少疼痛和委屈,都始終要堅信,只要你足夠堅韌和強大,這個世間就沒有過不去的坎。那些打不倒你的,終將成就一個全新而精彩的你。

她,出生于上個世紀民國時期的名門世家。

她,嫁給了赫赫有名的浪漫詩人,卻遭到嫌棄被逼離婚。

她,最卓越的身份是中國銀行家,一生充滿了心酸與傳奇。

她,就是大才子徐志摩昔日的原配妻子——張幼儀。

但在與徐志摩結合的那段婚姻中,她是不幸福的。

“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張幼儀年僅15歲就輟學回家,嫁給了大她四歲的徐志摩。但徐志摩對她滿是嫌棄,說她是“鄉(xiāng)下土包子!”

徐志摩的輕視、冷落,甚至尖酸刻薄,讓張幼儀失去了自信。后來她回憶起這段婚姻,說當時的自己自卑,恐懼到只剩下“怕”。

張幼儀隨徐志摩留洋,也正是在這期間,徐志摩愛上了另一個奇女子——林徽因。

為了和林徽因在一起,徐志摩向懷著兩個月身孕的張幼儀提出離婚,并絕情地提出把孩子打掉。

她怯怯地說:“我聽人說,有人因流產(chǎn)而死去。”他冷冰冰地回道:“還有很多人因火車出事死掉,不照樣有很多人坐火車嗎?”

后來張幼儀被自己的哥哥接到德國,生下來她和徐志摩的第二個兒子彼得。一直對她不聞不問的徐志摩也追到了德國,但卻不是來看望她的,而是為了逼迫她在離婚協(xié)議書上簽字。因為“林徽因就要回國了,現(xiàn)在非離婚不可!”

她終于放棄了。簽了字。

離開了徐志摩的張幼儀,并沒有自暴自棄,怨天尤人。即便她后來經(jīng)歷了幼子彼得的夭折之痛,她也選擇了重新站起。

張幼儀在德國生活了四年。她進入德國裴斯塔洛齊教育學院讀書,邊學習邊帶孩子。回國后她憑借出色的德語在東吳大學任教。

后來在四哥張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業(yè)銀行副總裁,她很快讓銀行扭虧為贏。

她還創(chuàng)立了云裳時裝公司,成為了當時上海最高端、生意最興隆的時尚匯集地,陸小曼、唐瑛等名媛都是她的常客。

張幼儀后來說到:“我的人生大概可以一分為二,去德國前與去德國后。去德國后,遭遇了人生最沉重的創(chuàng)痛,與丈夫離婚,心愛的兒子死在他鄉(xiāng),那是人生最黑暗的時光,一切都跌倒了谷底。所以,不再害怕!”

張幼儀的改變,也讓徐志摩刮目相看。他在給友人的信中提到:“張幼儀真是一個有膽量有志氣的女子,她真的什么都不怕。這兩年來進步不少,獨立的步子站得穩(wěn),思想確有通道。”

徐志摩還投資了她的云裳時裝公司。原以為離婚后的他們會老死不相往來,沒想到卻在另外一種關系中找到了平衡和默契。

后來,當徐志摩逝世的消息傳來,陸小曼、林徽因等人都陷入了悲傷之中。她卻出乎常人的鎮(zhèn)定,妥善安排后事。

晚年,有人問她愛不愛徐志摩。她的回答說:“我對這個問題很迷惑,因為每個人總告訴我,我為徐志摩做了這么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可是,我沒辦法說什么叫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什么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就是愛的話,那我大概是愛他的吧。在他一生中遇到的幾個人里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自從與徐志摩離婚后,張幼儀獨居多年。直到1953年,一名叫作蘇紀之的醫(yī)生走進她的生活。當蘇紀之向她求婚時,她第一個考慮的不是自己,而是寫信給兒子阿歡詢問意見。

阿歡很快給她回了信:“母孀居守節(jié),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綜母生平,殊少歡愉,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

字里行間,浸潤著兒子對母親的疼惜和憐愛之情。

張幼儀的一生為別人付出了太多太多,卻唯獨忽略了自己。

梁實秋在《談徐志摩》文中這樣評價張幼儀:“她沉默地、堅強地過她的歲月,她盡了她的責任,對丈夫的責任,對夫家的責任,對兒子的責任——凡是盡了責任的人,都值得尊重。”

(劉若英飾演的張幼儀)

張幼儀曾言:“我要為離婚感謝徐志摩,若不是離婚,我可能永遠都沒有辦法找到我自己,也沒有辦法成長。他使我得到解脫,變成另外一個人。”

張幼儀的一生,雖然有諸多心酸,但是相對于普通人默默的一生,也算精彩而圓滿。

她的圓滿來自于她的堅強與溫厚。

或許生活就是這樣,我們不必要過多計較和抱怨。

那些打不倒你的,終將成就一個全新而精彩的你。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