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皮囊》有感 ‖ 拖著皮囊前行

文|步月

—01—

把《皮囊》看完,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氣,好像終于不再受苦。

作者蔡崇達的文字并不細膩,甚至是有點粗獷,但是形容事物和心情總是寥寥幾筆,一針見血的指出本質(zhì)。使人在讀著讀著之間,突然鼻子酸的讓人睜不開眼,睜開眼睛時已是蒙上了一層霧。

那感覺就像正好好的走著一條路,突然就掉到了一個坑里,作者也不管讀者是否在這坑里摔斷胳膊腿的,就只是把這坑挖的深深地,路卻鋪的平平的。

父親把父母倆人的名字刻成對聯(lián),紅紅火火的放在新蓋樓房的兩側(cè),母親潸然淚下;母親執(zhí)意要蓋第三四層樓的執(zhí)拗與倔強,咬著牙、攥著拳頭說“那是你父親一直想蓋的”;病院里圣誕夜,那個和“我”同齡的少年偷偷給他父親放煙花時,所有人都享受著這煙花的美麗,第二日那孩子的父親就脫離了肉體的痛苦,杳無音信。

每一次讀到類似地方,都會覺得心一緊,皺成一團,像是被一雙大手掿著,撐不開。

作者就像是拿了一根針,狠狠地、準準的,扎進心里,攛掇著那內(nèi)心的苦痛,揪著自己深處的影子不放,刺溜刺溜的疼。

這是皮囊的痛苦,誰都逃不掉。

—02—

父親 ?母親

父親的筆墨尤其多,但在這其中,母親的形象倒是躍然紙上。母親對父親沉默而又虔誠的愛,對父親愿望達成的倔強,對生活絕不妥協(xié)的堅強,一字一句的呈現(xiàn)在紙上,落在讀者心里。

面對死亡,人與人的選擇迥異萬千。

那個漳州阿伯一直被大家稱為“老不死的”,不僅不死,還調(diào)戲護士,夸耀自己,很有活力。但是僅僅兩天后,他就不在床上。死了。

面對生死無常,這位漳州阿伯選擇用看似好笑、詼諧而又引人注意的方式來表達自己不愿離世的心情。

而父親選擇的是反抗,巨大的、驚天動地的反抗,拿起拐杖就向母親打去,一下、兩下狠狠地打;在臺風來臨前,執(zhí)拗的要拖著半個還有知覺的身子,向屋外撞去,最后卻只能“像只癩蛤蟆一樣匍匐在地上,向前爬去。”

他打的不是母親,他是想和命運做抗爭;他想打垮的也不是臺風,而是死神。

但一切徒然,經(jīng)歷過臺風那次摧殘,他不再每日做徒勞的身體康復運動,也不再和母親置氣,就只是等死,等死神來接他。

這樣一來,他反倒是放了自己,讓自己得到了喘息,心情得到了好轉(zhuǎn),病情也有所緩解。

這是母親渴盼的,8年臥病在床,母親把父親照顧的越來越胖,面色白里透紅。這背后,是她的隱忍,是她把生活全部挑在肩上的堅強與瘋狂,是她受不得別人的一點同情,是她搬不動油桶、滑倒在油里的哭泣,是她面對別人的憐憫扔出去的磚頭。

她救了自己,救了父親,救了這個家庭。

—03—

找尋自己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找尋另一個自己。在自己喜歡的人身上,在自己討厭的人身上。

恐懼源于相似。一個人討厭另外一個人,有可能因為在他身上看到了厭惡的自己。

阿小,那個小時候傲慢、只愿意和“我”玩的孩子,長大后面對破產(chǎn)、父親去世,最后以給別人安裝防盜門為生,但他是好樣的,擁有的還是一顆小鎮(zhèn)孩子的心。

城市的霓虹燈燈火輝煌,徹夜不眠,每個人坐著地鐵這種東西,就像穿行在老鼠洞里的老鼠,回到所謂的家休息片刻,明日再繼續(xù)表演。

不管是城市的阿小還是鄉(xiāng)村的阿小,都活出了自己想過的生活。

擁有怎樣的內(nèi)心,就擁有怎樣的生活。如果一心追求奮斗與激情,那么城市是個好選擇;如果渴望平淡與些微的幸福,那么鄉(xiāng)村是個好地方。

但重要的是,你得試著為追求做過什么,才可以判斷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心里沒有故鄉(xiāng),到哪里都是漂泊。

—04—

對于問題的追問

城市和農(nóng)村的遙遠距離,理想和現(xiàn)實的不可交接,作者寫了不僅一個故事來體現(xiàn)這個事實。不管是阿小,文展,還是厚樸,他們都在尋找。最開始的時候,我對于作者對他人的評價頗有不滿,心里甚至生出一點憤懣——別人這樣做自是有他人的道理,“我”諷刺、貶低他們,把他人都踩在腳下,那么“我”做的就是對的嗎?“我”的選擇就是正確的嗎?

讀著讀著才發(fā)現(xiàn),原來這不是全部的“我”,“我”曾經(jīng)描繪過得每一個人都是我。我的狂躁,我的夢想,我的執(zhí)拗,我的瘋狂,與現(xiàn)實中這樣一個循規(guī)蹈矩的我截然不同。我在尋找答案,他們也在尋找答案。

然而我們都沒有答案。

即使說出,誰又知道它是否正確呢?

—05—

生活蘊含的希望

全本書的文字都呈現(xiàn)出在生活的重壓下,人們披著一副皮囊,度過每日又一日。有的人過上了自己想要的日子,但大部分的人都是活在想像中過日子。

現(xiàn)實還是需要面對的。

但即便如此,作者用被悲觀卻有力量的文字去描繪。他用類似于一種記實的手法描繪著父親的身體,母親的不屈,文展的挫敗,阿小的成長。誰又能說生活甜過于苦?誰的肩上不壓著沉甸甸的擔子——父母給予的,自己渴盼的的,別人期許的,都會成為我們越來越勞累的原因。

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生活,也沒有有勇氣回答這個問題。

最有力量的人是怎樣?是那些即使看透生活的黑暗,依舊熱愛生活的人。

作者拋出一個又一個大石頭,讓讀者應接不暇,好像再讀下去就要撐不住——這悲苦的生活,這巨大的壓力,這萬惡的青春,這恐怖的自我壓抑!每一件都是讓人深感沉痛。

然而,所幸,“我”對別人說過一句話:生活不要用力過猛。這句話在書中出現(xiàn)很多次,從最開始的沒有感覺,到之后的反駁與斥責,再到最后的理解。

我覺得這是我在本書中中最大的收獲。好像得到了一種舒緩,寬慰了自己的內(nèi)心,與自己的內(nèi)心面對面的交流。

—06—

永遠在故鄉(xiāng)里行走

我知道那種舒服,我認識這里的每塊石頭,這里的每塊石頭也認識我;我知道這里的每個角落,怎么被歲月堆積成現(xiàn)在這樣的光景,這里的每個角落也知道我,如何被時間滋長出這樣的模樣。

有了故鄉(xiāng),才有了根。這不是不思進取,這是一種踏實。

我們很多人不敢判斷自己的人生,也把握不住人生,選擇了逃避。任何一點的生活壓力就讓我們變得脆弱,把生活的節(jié)奏寄托在工作上、忙碌上,任何一點的波動都讓我們不安。

何時可以問問自己:我要怎樣生活,我真正喜歡的是什么,我真正享受什么?也許回答好這三個問題,很多人生的痛苦就得到的釋放。

愿你我行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生于皮囊,死亦皮囊。生命中遇到的的每一個人都構成我們本身。

愿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愿尊重這副皮囊,收拾的好一點,拖著沉重的肉身前行。

當可以更好的陪護身邊人,真的明白阿太所言皮囊的意思,也就一身輕松了。


我是步月,堅持原創(chuàng),堅持日更。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就給我點贊吧!如果可以關注就是真愛啦!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