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創造力,和他的童年會有很大關系。正如胡因夢在一個訪談中提到:
父母本身要快樂要健康,不能有太強烈的生存恐懼,父母的生存恐懼對小孩的影響最大。不要把自己的恐懼加在孩子身上。他們的心必須無懼才有創造力。《胡因夢:放下美麗仍美麗》
那么,父母究竟從哪些方面能夠幫助到孩子更有創造力呢?薩特說“父親能夠給兒子的最好禮物是早亡”。這是一句讓人有點毛骨悚然的話。然而又或許不無道理。國內著名心理學家朱建軍就是這么描寫孔子的父親早早去世,是如何影響到他的人生和思想的。
幼年他家里沒有父親,這是家里的一個災難,作為母親唯一的兒子,一個“小男子漢”,災難使他格外早熟,他毅然擔起了對一個幼小的男孩子來說太重的擔子(這就是任重),而天天如此地不放棄自己的責任;成年后,他發現天下沒有了“父親”,也就是孔子心中的那些“圣王”,于是他覺得自己有了更大的使命,為天下擔負起克己復禮的重擔。《中國的人心與文化》(朱建軍)
聽起來也不無道理。然而,為了讓孩子成為有創造力的人,那父親就得早早自殺嗎?或者干脆像螳螂一樣,在交配的時候讓雌性一點一點吃掉。簡直是細思極恐啊!
當然,未必如是。心理學家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就說,這只是一種偏執夸大而已。因為“有太多富有創造性的個體擁有溫暖且積極向上的家庭背景,因此我們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即艱難困苦或矛盾沖突是釋放創造力欲望所必需的。” 那么,除了在自殺之外,父母還能在哪些地方幫上孩子成長為有創造力的人呢?或許可以從這些“文化資本”開始:
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所說的“文化資本”是一種巨大的資源,擁有文化資本的人能夠為孩子提供有利的環境,其中充滿了有趣的圖書、令人興奮的對話、對教育進步的期望、行為榜樣、家庭教師、有益的交往,等等。《創造力:心流與創新心理學》(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
1 某個方向的高期望
家庭對奧斯卡最重要的影響是,讓他建立起了強烈的自律與自信,并鼓勵他熱愛音樂:他們不會試圖限制我,讓我遵守規矩。他們看著我做事并會對我說:“我認為你知道更好的做法。如果你照照鏡子,仔細地去看,你就知道你并不打算那樣做。那不是你。”由此他們讓我知道,他們對我有著多么大的期望,甚至比我當時能做到的更大。《創造力:心流與創新心理學》(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
最初的好奇心是由社會環境中的某些特點激發出來的。198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是印度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的侄子。還是個小男孩的時候,家庭中的每一個人都期望他能效仿這位卓越的叔叔。錢德拉塞卡知道,如果想得到親戚們的認可和贊美,他最好對科學產生興趣。《創造力:心流與創新心理學》(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
2 性格特征
2.1 冒險
像許多其他富有創造力的人一樣,恩格爾認為自己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應歸因于冒險的能力。在個人生活中,她是愛冒險的,她盡量遵從內心認為對的事情,甚至當內心的感覺有違常規和社會環境的期望時也是如此。她藐視常識,以編輯和評論家認為對年輕讀者來說太難閱讀,對成人來說太幼稚的風格來寫作,即使其中的科學概念和哲學思想對成年人來說也不那么容易理解。《創造力:心流與創新心理學》(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
富有創造力的個體所發展出來的策略并不總是成功的。他們敢于冒險,如果沒有偶爾的失敗,又怎么能被稱為冒險呢?當挑戰太大,令人無法應對時,挫敗感而不是喜悅感便會悄然而至,至少有時會這樣。《創造力:心流與創新心理學》(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
2.2 真誠
誠實是非常重要的。在任何一個領域中,如果你不誠實,為了自己的利益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扭曲證據,你都無法獲得最終的成功。大多數被訪談者為擁有誠實的父母,并以他們為榜樣而感到幸運。《創造力:心流與創新心理學》(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
羅伯遜·戴維斯的父母都是作家,他這樣談及自己的父母: 他們對自己的作品非常真誠。他們對我的教養不應該被說成是嚴格的,因為他們并不苛刻嚴厲。但我是在一種宗教氛圍中長大的,因此對真相、真理懷有極大的尊重。父母時常引用《圣經》,因此我時刻牢記著,上帝是不會被欺騙的。《創造力:心流與創新心理學》(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
坦誠對于詩人很重要,其原因至少有兩個。第一個是如果意識形態或過度的樂觀影響了自己呈現體驗的方式,那么詩歌真實的內容就會被玷污。第二個是,詩人必須對自己真誠,不斷評價自己的作品,不能讓一廂情愿的想法阻止自己改進作品。《創造力:心流與創新心理學》(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
2.3 長期堅持
創造力很少是某一時刻的產物,更多是一生的成果,就像達爾文慢慢積累事實和假設,最后提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進化論。的確,在數學與科學領域中,一些短小的論文常常足以造成整個領域的改變。比如1905年愛因斯坦有關狹義相對論的文章。再比如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認為自己的科學地位是由1948年發表在《物理評論》上的兩篇論文確立的。這兩篇論文花了他6個月的時間去苦思冥想,幾個小時的時間去解答,又用了6個月的時間才把它們寫出來。《創造力:心流與創新心理學》(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
3 充足的教育和訓練
富有創造力的人中大約只有10%的家庭是中產階級。大約34%擁有身為知識分子的父親,比如教授、作家、交響樂團指揮或科學家。25%出身于律師、醫生或富有的商人家庭。顯而易見,出生于經常從事知識活動的家庭,或者出生于認為教育能改變社會地位的家庭會對個人成長有所幫助。《創造力:心流與創新心理學》(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
富有創造力的優秀人才都受過良好的訓練。他們首先具備了相關領域的大量知識。其次,他們嘗試將觀點結合起來,因為他們非常喜歡創作音樂或發明東西。最后,他們有判斷力,會說:“這個很好,我要繼續發展它。”《創造力:心流與創新心理學》(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
4 正確的價值觀
2500年前,柏拉圖為社會寫出了最重要的任務,那就是鼓勵年輕人在恰當的事物上找到快樂。即使對于柏拉圖身處的那個年代來說,他也是保守的,因此對于什么是年輕人應該學會享受的“恰當事物”,他有相當明確的觀點。如今我們已經久經世故,無法對事情產生強烈的感受。不過我們也許會贊同,如果我們的孩子學會享受合作而不是暴力;享受閱讀而不是偷竊;享受象棋而不是賭博;享受遠足而不是看電視,那我們的感覺會比較好。無論我們看問題時多么考慮相對性,多么能夠容忍不同觀點,我們仍然會傾向于選擇優先事項。我們確實希望下一代人能分享這些優先事項。《創造力:心流與創新心理學》(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