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最重要的感悟

2022年經歷了不少事,但是卻是沒有什么成果的一年,我認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從反思中獲取經驗教訓,從而促進自己成長。

最近看了一節公開課,我的感悟如下:

1.家學。這節公開課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家學”這個詞了,出生于普通人家的我,除了父母的愛和一路順理成章的學業支持,在選擇,學業,事業等方面,并沒有得到任何指導,因為他們的能力給不了我任何幫助,從高中選文理方向開始,到高考失敗,到后面的考研成功,再到現在的就業,每一步好像都只是所謂的世俗的“好”,現在看來,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這些年走了多少彎路,不得不承認這些彎路跟自己當初的認知有關,也跟“信息差”有很大關系。

2.理性。課程主講老師理性的態度非常值得我學習,雖然她中間有一些試錯,但總的大方向的結果是好的。她在分享中提到自己的第一位閨蜜去參加華師大一中考試沒告訴自己這件事,讓我想起了我大學快畢業找工作的時候,曾和室友們說好我們一起去大家都挺看好的那家公司面試,但她們三個卻背著我提前去了的事情。那時候那家公司在我們學校只需要2個人了,很明顯我跟她們一起去的話,他們被錄用的概率會更小,因為當時我是班級團支書,宣傳部部長,也組織策劃過很多活動,拿了一些獎,過了四六級,班上成績也是靠前那種。她們在我們拍完畢業照之后就直接逃課去了,沒有告訴我,后來那2個錄用名額被她們3人中的兩個人占用了。我是在她們去了回來后才知道的這件事,后來我還是在沒課的時候自己一個去了那家公司面試,雖然我還是因為自己的英語優勢被破格錄用了,并且去到了比她們的部門更“高級”的項目部(因為那個部門有一些國際上的業務),但我還是不開心,感性地陷在情緒里不能自拔,認為自己錯交了朋友,因為那時候的我根本不能理解那種競爭關系,沒有像課程主講老師那樣理性地認為是正常的,畢竟這是“有你沒我,有我沒你”的競爭,社會就是那么殘酷。現在想來,確實,就如老師講的,以前的同學如果步伐不一致的話,除了懷念過去,好像根本沒有什么作用(除非她們也是像自己一樣一直在努力成長),畢竟方向不一致,價值觀也不一致了,我們還是應該向前看的,努力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我們應該去吸引、去尋找那些跟我們一樣的人同行。

3.貴人。課程老師被身邊貴人相助的經歷也讓我想起自己的經歷,我從小在城鄉結合部的小學上學,那里的老師素質極差,哪怕每次考第一也總是被打擊,小學老師的話語永遠都是“半壺水響叮當”、“不要以為我們班離了你×××我們這個地球就不轉了”、“這道題都錯了直接從這三樓跳下去死了算了”……在諸如此類的語言暴力下成長,讓我從小就很自卑,不善言談,不敢表達,哪怕成績算是班上名列前茅,仍然很不自信。直到遇到我的初中數學老師,她那句“我相信你”給了我極大的力量,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時候,還有老師相信自己,她對我的關心和照顧讓我從班上墊底的成績變成了top,直到考上我們市最好的高中。然而,高中沒有選對方向的自己,高考卻失敗了,這時又無意在網上認識了一個北大的長輩,他給我打電話給我線上聊天鞭策我影響我,革新我的思想,讓我沒有在那種三流的大學墮落,那時候桃花運真的很好,但我總是內心覺得自己值得更好的,我要把自己變優秀才能配得上優秀的那個人,所以我不斷奮進,最后通過考研改變自己的道路(本來想說命運的,但發現其實自己的命運還沒有完全改變,任重而道遠,我還需要更多的努力,成為一名研究生只是彌補了自己高考失敗的遺憾而已)。不過在長輩的鞭策下,上學期間的我確實做了不少實踐,從開始的發傳單,餐廳服務員,酸奶促銷員,活動充場員到后來的k12英語老師、本科英語老師,社群營銷,理財投資,從月入300到月入3萬,研究生期間,又兼職做了抖音,董事長助理,文案策劃等自己一直想嘗試的崗位,沒有一直指導自己的人,不知不覺把自己活成了復合型選手,好像每個人都只是陪自己人生的那么一小段,總是有新的人生體驗,雖然每一項工作自己都完成得還不錯,但好像還是不那么得勁兒,好像還是不那么甘心,可能自己內心那個渴望創造更多價值、渴望更美好生活的小怪獸還在呼喊吧!現在在全職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躬身入局自己看好的大學生教育行業,跟著我的又一位貴人好好學習,好好在這個行業沉淀,成為越來越優秀的自己,幫助更多需要考研上、英語上幫助的同學。

雖然自己和該課程的主講老師一樣,也是英語翻譯碩士,但是我很清楚自己的沉淀還不夠,自己的專業度、魄力、綜合能力跟那個老師比起來更是不值一提,這也是我一直跟隨并信任那個老師的原因,以后我會努力在提升自己,打造自己核心競爭力的同時,像那個老師一樣,刻意練習,主動破圈,為別人帶來價值的同時,也實現雙贏的結果。向優秀的人看齊,成為更優秀的自己。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