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假最后一日,陪伴女兒完成作業,想起久未抄寫的經文,于是筆墨紙硯斥候,宣紙描紅《心經》。
今次與前感受不同,其一是之前總是不小心染污紙面,今天沒有讓紙面留下除字形外其他污點;其二是之前一整篇抄寫完畢,總會感覺手腳酸疼頗為費勁,今天一氣呵成意猶未盡。抄經確是靜心練習的好方法。
今天的進步從字體中也能感受,兒子在旁說:爸爸的字一個比一個好看,一次比一次好看。對于書法極爛的我,這算是莫大的嘉許了。
受益更大的是,在抄寫中不斷感受內在緊張帶來的肢體僵硬,反映到手腳上時間長便帶來麻木感受。今天不斷在意念中提醒自己,放松,放松,于是慢慢從意念到肢體不斷重復從緊張到放松的體驗,乃至抄寫完經文,覺得身心處于極佳的放松狀態。
生活和工作的壓力總是讓我們經常處于緊張的狀態。緊張帶來身體疲憊的感受。在日復一日的緊張壓抑中,導致身體的病變因素就會累積下來。在某種誘因推動下,就可能導致疾病。所以,清凈生活是緩解壓力,放松心情,帶來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礎。抄經的身心清凈也是清凈生活的重要法門。
這個長假,沒有遠門,便是在家中和孩子家人的清凈生活。節奏清晰的起居,陪伴孩子的作業和自我修身。環境的教育就是以這樣的陪伴為基礎。
成人的生活模式容易帶入給孩子。我自己經常有體會,我今天的生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幼時與父母生活時家庭生活方式的翻版。所以,你若清靜,家人便清凈,你若喧鬧,家人便無安寧。今天的生活,受電子媒介的干擾。電視電腦,智能手機,被這些媒介環繞下,我們經常會發現,人和人最遠的距離就在一個手機中間,家庭的溫度與流動也被這些因素所干擾。在陪伴孩子的鄉居生活中,我們慢慢遠離了電視媒介干擾,但是因為工作的電腦和被社會慣性拉扯著的手機干擾同樣存在。所以,在這樣的假期,放下手機,更多的和孩子在一起,陪伴孩子一起工作,不僅是對孩子的滋養,也是自我身心的療愈。
抄經于我是一個清凈修身的法門。在我抄經時,女兒在旁邊臨摹國畫,兒子和小朋友像模像樣的下棋,也是一種和諧。而這和諧植入孩子身心的是一種愉悅,在清凈中的能量交互的流動。女兒今天臨摹槐樹,一邊做一邊念叨,這個太麻煩了,下次不摹這個了。而做完,栩栩如生的樣子有頗為自得,自己念叨:還不錯嘛!小小的樣子,感受到內在的恬靜和自如。我想,這于她也是一種身心的滋養。兒子每次和姐姐下棋,下輸了經常哭一鼻子,今天有意思的是,即便輸了,也大方的承認,只是最后加綴了句:沒下完呢。我想他所需要的也是相互陪伴的玩樂,大家能夠照顧到他的情緒,而不是只是一種輸贏。
對于每個人,回到自己內在狀態中,才能夠生發出外在的和諧與創造。成人其實比孩子更需要內在的清凈。因為工作和生活經常讓我們帶著無形的面具。學會經常讓自己放下,回到內在本真自然的狀態,清凈便會呈現出來。當然,所有這些,重要的基礎,還是讓愛與溫暖流動起來。
清凈生活,自在當下,回歸本真,自然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