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屌比碼農,
有過18年的程序猿經歷;
他曾經200kg,噢,不對,是200斤,
20天瘦5kg,最近最好成績是30天內瘦10kg;
他開過3家公司,
而且家家GMV日日紅;
他有自己的‘學校’,
大家都叫院長——外號——跨界瘋人院院長。
他還有更多的頭銜,
產品設計培訓講師、敏捷開發培訓講師、麥思博顧問團隊成員、曾獲2005年IBM開發者大會最佳講師,AgileUML的主架設計師。
在此不一一列舉
他不是人見人愛,人愛人恨的大胡子姜志輝老師。
曾經的屌絲,如何逆襲,
今天下午他總結為四個詞語,全盤托出
一個中心
如何應用產品思維把自己打造成一款產品,創造個人價值。
20多歲的時候,沒有時間,沒有錢很正常。但是你那一點點的時間和錢用在了哪里,決定了你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姜老師先提出3個公式:
(初級)收入=個人價值+外部溢價
(中級)收入=客單價+用戶數量
(高級)收入=睡后收入
姜老師說,我不推薦年輕人在30歲之前兼職、存錢、買車、買房,
一是你存不了多少;
二是你也沒有能力讓這個錢保本,更別提翻倍;
與其這樣,不如投資自己,讓自己增值。
用你僅有的那一點點錢和時間,去投資自己。
兩個基本點
好產品+壞產品
后來老師幫忙優化為現實世界+游戲空間。
不管是有型的實物產品,還是無型的軟件產品,更或者是你自身就是‘產品’
他們的核心是什么?
姜老師通過舉例過去20年,中國互聯網主流產品的演變和邏輯,為我們講述他們的核心都離不開3個關鍵詞:
用戶、
價值、
連接。
這里面有成功的產品也有失敗的產品,你的產品為什么是壞產品,或者說別人不買你的產品,
原因是什么呢?
沒興趣
不相信
不適合我
我們知道了好產品與壞產品的標準和方法,剩下就是我們怎么去打造,或者避免。
姜老師為我們傳授了第三點
三個層次
我們每一個人的大腦里其實都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操作系統,跟電腦一樣,每個人都有一套屬于自己的輸入輸出體系(lQ體系),有著一套屬于自己的運行處理機制。之所以人與人不一樣,是因為人構成的組織,是相對特別不規范,各自的操作系統不同(觀念),版本號不同(行為模式),內存與存儲不同(知識和經驗),更要命的是每個人之間并無標準化的協議一一輸出(表達)有不同的方式,輸入(聽讀)有不同的方式,處理(理解)也各自有不同的篩選機制。
構成人大腦操作系統的基本核心元件是認知,認知構成了我們大腦的底層認知代碼。如果我們腦海里沒有一個認知,我們的大腦就傾向不去想著那個事情,會出現認知缺位。
活動培訓學習,讓我們清晰明白了我們的大腦要像電腦的操作系統一樣,不斷持續的升級,迭代進化,經常要有意識的給自己的大腦洗洗澡。
姜老師結合商業畫布,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問題與思考,如何升級自我操作系統? ?如何對概念進行認知? 什么是方法論和科學的方法論?
這些都值得深思。
四點落地
相信大家依然記得電影《后會無期》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臺詞,其中「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甚至被常常拿來自嘲。
那么,為什么「聽過很多道理」似乎對我們「過好這一生」沒什么幫助呢?
姜老師說,我們從別人的口中聽一句人生的道理或者金句,和我們在課本上學一個物理學定理一樣,這些東西只不過構成了我們的「知識」,是顯性知識,是從別人的角度輸出來的,帶有偏差,不一定適合自己。
從一個方面看,我們確實可以學到許許多多的人生道理,就像我們可以系統地學習經濟學一樣,但是從另一個方面看,我們所「知道」的東西并不意味著我們會自動自發地去影響我們的行動,也就是說,不等同于我們的「認知」。認知是一個很強大又很頑固的東西,它會影響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但是它又隱而不見,讓我們常常無法捕捉到它的蹤影,更重要的是,我們很難強行扭轉我們的認知,而只能受制于它們。
有時候,我們限于某種人生困境,很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回路把我們鎖在了一個糟糕的情形中,卻無力掙脫開來,就像一個死循環一樣。在這個時候,我們所掌握的知識,包括我們聽來的形形色色的人生道理,就顯得太無力了,它們處在封閉循環的外圍,逡巡而不敢進。
如果我們想擺脫人生中一個個死循環的怪圈,是不是就應該好好地反思以下:
你的生活,是否過于目標導向了?
你是否把某個目標過于看重了而忽略了其他事情的意義?
你是否在目標之外,忽略了享受過程?
你是否已經很久沒有純粹因為好奇心的驅動去做一些事情?
如果回答都是「是」的話,從今天開始,也許你可以開始間歇性地花一點點時間,去暫時忘掉你的目標——不管這個目標看上去有多么地重要——然后去嘗試一些新的行動,用行動來改變行動,用行動來打破僵化的循環,去開啟「過好這一生」的道路,把自己打造成一款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