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得閑,重溫了經典動畫《黃色潛水艇》。看完之后感覺依舊像第一次看時那樣開心,也收獲了一些新的理解。
說起這部動畫電影的拍攝,就不得不提到披頭士樂隊——也是我最喜歡的搖滾樂隊。1968年,已不再現場演出、扎根錄音室的“甲殼蟲”們,被邀請拍攝一部以他們本人為題材的動畫電影。小伙子們興趣缺缺,甚至不想為電影寫一首新歌。好說歹說,他們還是堅持到了拍完。
借著概念專輯《佩珀軍士孤心俱樂部樂隊(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的大獲成功,專輯中的虛構樂隊(其實就是披頭士自己)自然成為《黃色潛水艇》故事的主角。電影大量使用了樂隊的作品,并由傳奇制作人George Martin編寫弦樂配樂,大大增加了其音樂藝術性。
故事方面,主線劇情相當簡單:四個動畫角色乘著黃色潛水艇,前往拯救被反派霸占的神奇大陸“花椒王國”,一路歷險,靠著樂器和歌聲戰勝敵人。——簡直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冒險童話故事里。不過故事框架之下的情節卻不單調,奇幻構思和超現實主義元素隨處可見,你很容易在其中發現類似達利畫作中的東西。
不過在我看來,這部動畫的視覺藝術風格更值得關注,也是我這次重溫時著重品味的部分。
或許今天的人們想到“動畫電影”時,腦中第一反應就是迪士尼動畫的風格。但《黃色潛水艇》完全不同,它可以說是插畫風格,畫面設計使用了大量裝飾性和超現實元素,這畫風無論放在六十年代還是今天,都顯得獨樹一幟。
六十年代后期“嬉皮士”運動掀起文化大潮;在音樂領域影響了“迷幻搖滾”的流行,領軍人物之一便是披頭士樂隊。在《黃色潛水艇》中,搖滾樂和波普視覺藝術完美融合。波普藝術風格在當時頗受嬉皮士一族的推崇,它色彩明朗、濃烈、絢麗,在形狀和元素的重復中拓展著觀者的視覺空間和想象力,也讓人獲得愉悅輕松的體驗。據說當年有好幾位波普藝術家為電影作畫,為了讓畫面貼合樂隊當時的音樂風格,藝術家們各顯神通。結果也是相當理想,電影畫面新奇大膽,在今天看來亦不過時;不少情節構思頗有深意,引人遐想。
《黃色潛水艇》于1968年7月上映,票房收獲相當可觀,其中一部分自然要歸功于披頭士樂隊無與倫比的號召力。指導該片的加拿大導演喬治·杜寧也一夜之間在英國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動畫之所以經久不衰,也因其反應著那個時代的聲音和精神面貌,故事結尾傳遞的“愛與和平”等積極的態度,時至今日仍影響著很多人的生活。
我記得自己第一次看這部動畫還是多年前英國留學時。那時深深為披頭士的音樂著迷,還前往利物浦市尋訪每一處與樂隊相關的地標。盡管這支樂隊在近半個世紀之前就已不再存在,這座城市中還是處處殘留著他們的影響。參觀過披頭士紀念館,我帶著一本精簡版的《黃色潛水艇》漫畫,和一本印著安迪·沃霍爾為樂隊所作畫像的筆記本,回了倫敦。
結識“the Fab 4”(樂迷對披頭士四人的愛稱)、追隨他們音樂的歷程如同一場夢,和動畫中一樣五彩斑斕,不曾醒來。即使現實中故事早已有了結局——那是人盡皆知的不完美和悲傷,但在喜愛他們的人心里,那用音樂構筑起的是一座不會有冬天的花園。如同“花椒王國”,四季鮮花盛放、樂曲流淌,多彩而迷人。人們唱著他們的歌,談論著愛和快樂,因為他們相信,這力量足以戰勝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