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中國有一片美麗動人且富有文化蘊底的廣袤土地,泰山從這里崛起,黃河從這里入海、孔子在這里誕生,它便是我的故鄉---山東。
提到山東,很多人便會不自覺地聯想到綠樹紅瓦、碧海藍天的青島,那是一個有著"東方瑞士"之稱的藍色夢幻世界。那里有淳樸的鄉音,輕柔的海風,迷人的風景,以及許許多多充滿異國情調的歐式建筑。
仲夏黃昏,即使獨自一人緩緩漫步于海濱木棧道上,也會有無限的愜意和樂趣。微風拂面,伴隨腳步的是大海輕柔且有節奏的呼吸,浪花拍打著暗礁在耳邊輕唱,偶爾還會有幾只海鷗鳴叫著掠過,郁郁蔥蔥的松柏隨風搖曳。
遙遠處,落日的余暉映照在海面上,霎那間一切都變成金色。這時你若回望岸邊的建筑,便會有一種"微醺醺,醉眼夕陽群樓后,一任時光指尖落"的感覺。
青島的美是不言而喻的,如果非要把青島比喻成一朵花的話,那么它便是黑夜里綻放的玫瑰。因為青島的夜,曖昧而滄桑,摩登而懷舊,優雅而嫵媚。
我愛青島,不僅僅因為它山美、水美、風景美,更主要的是那方水土養育出了一代代勤勞、善良、純樸的人們。
提到青島的美,不能不說青島姑娘的美,那是一種沁入靈魂的大美!
青島姑娘,匯集了南方女孩的秀氣,北方女孩的身材,自有一種風韻在里面。那是一種溫和與內斂、善良與純樸、爽朗與堅毅的糅合。
我愛青島,更因為我的母親便出生在那里。小時候,很少聽媽媽提到青島,提到她自己的過去。
出國了,每次回國與媽媽坐在家中閑聊,才斷斷續續地從媽媽口中聽到了有關青島的記憶,有關媽媽童年的點點滴滴。
大概是二十年前的一個夏天吧,終于和媽媽踏上了歸鄉的列車,算是為了圓媽媽一個多年的愿望,也算是為了紀念她那份沉甸甸的記憶。
然"青山依舊在,島城換新容"!青島已完全褪去了它舊時的模樣。那一天,站在海邊凝望遠方,媽媽的眼角滲出了淚。我想,它定是像海風一樣苦,一樣澀……
今天,就讓我沿著媽媽言語間的脈絡,憶著她初時的模樣,來說一說母親命運多舛、辛苦磨難的一生吧。
(二)
記得很小的時候,每次看到小朋友幸福地牽著姥姥、姥爺的手時,我都很羨慕。因為,自己從來沒有見過他們,也從來沒有聽媽媽提起過。
有一天,懵懂稚氣的我好奇地問媽媽:"別人都有姥姥,我的姥姥去哪了,她為什么不來我們家?"
媽媽干著活的手突然停了下來,過了好一會兒才輕輕說道:"姥姥不會來了。"我傻傻地,不依不饒地追問道:"為什么?媽媽,你不想姥姥嗎?姥姥不喜歡你嗎?"
過了很久,媽媽一個字也沒有說,也沒有看我,只見眼淚慢慢地從媽媽眼里流了出來。
我嚇壞了,不知道自己說錯了什么,因為記憶中這是我第一次看見媽媽流淚。
也許是害怕的緣故,我"哇"地哭了出來,拽著媽媽的衣襟央求著:"媽媽,別哭了,我再也不問了!"
媽媽轉過身,把我摟在了懷里。那個下午,媽媽一句話也沒有說過,只是流著淚緊緊地抱著我,直到天黑。
農村的夜晚,總是太過寂靜了。現在想來,那一天有些靜得讓人不安,偶爾能聽到遠處的犬吠聲,仿佛也在昭示著令人不解的因素。
從那以后,乖巧的我再也沒問過關于姥姥、姥爺的一切。后來聽別人說起,姥姥很早就去世了。但那時"死亡"一詞對于懵懂的我來說,卻沒有什么具體的概念,好像它只是一種分離而已,可是媽媽傷心的樣子卻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直到長大后才知道,媽媽兩歲的時候,姥姥因難產,生下出生沒幾天的舅舅便撒手人寰了。從此,姥爺就開始了既當爹又當娘的日子。
村里的人可憐媽媽和舅舅那么小就沒了娘,于是東家給點吃的,西家給件衣裳,誰家喂完孩子剩下奶水,便把舅舅抱過去喂幾口。
就這樣在好心村鄰的幫助下,媽媽和舅舅吃著百家飯,穿著百家衣,慢慢地長大了。
也許是從小沒有娘的緣故,媽媽對舅舅總是格外關心,格外愛護。每次出門,媽媽都緊拉著舅舅的小手,生怕他摔倒,有一點吃的也不忘先給舅舅。村里人都夸媽媽懂事、乖巧。
春去秋來年復年,生歌死哭長相守!
我想,那時對于只有幾歲的媽媽而言,也許長大并不像大人們想象的那樣漫長和困難,而所有的痛楚,也不像大人們想象的那樣讓人難以忍受,難以忘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