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分兩種,一種輕佻膚淺,這是下等級別的喜劇,可惜了喜劇被創作出來的真實目的,不是用來搞笑的,是諷刺。諷刺那些庸俗虛偽,嘲笑那些脆弱的經不起嘲笑的現世。現在的有一些喜劇自以為很搞笑,其實是很無腦的,看完之后我都覺得自己的智商受到了很嚴重的侮辱,真正地喜劇是讓人哭,讓人深省,如同警世危言,像魯迅,像一把刀,像這部《驢得水》。
電影的劇情講了什么故事?簡介已經介紹的很清楚,但往深層次的挖,我覺得是“教育”與“自由”。是銅匠的沒有受到應有的教育、民國的的腐敗教育體系和老師張一曼的愛情自由觀。
銅匠如果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人生可能就變了吧,可能會做老師?出國訪學者?娶一位像電影里孫佳一樣漂亮的老婆,他對語言的天賦以及等等都因為沒有受到教育而統統對他關上了可能,你見到他時,他在大山里做了銅匠娶了一位潑婦,臨離別時為張一曼唱的歌,他心地是善良本分的,正如他在所有人面前憤怒的咆哮的一樣:“可正是因為我從小沒有受過教育,就被人看不起,被人欺負,被人利用,被人利用完還指著鼻子罵,我希望他的后代不要向他一樣”。
看到2\3時你有沒有覺得銅匠變壞了,教育是分好壞的,我把它歸結為四分方法論,六分環境,就像《與瑪格麗特的午后》里的主角熱爾曼一樣,小時候因為老師而懼怕學習,長大了才找到了人生的老師,而愛上了閱讀。愛因斯坦說:“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硬要以魚兒爬樹的本領,來評估它的能力,它這輩子都會覺得自己是條蠢魚”...有時候感覺自己很笨,就檢查一下自己是不是方法上出了問題?拉大事物的格局再去觀察一件事情,或對一件處在高維度的學科降維處理再消化分解掉。人是極易受周圍環境所染,銅匠的入世與出世之間夾雜了那個時代的大環境、上層建筑的腐敗、官僚、斂財、諂媚...人心壞了,再被賦予多么高尚的權位,都是一副同樣的丑惡嘴臉。
一曼的愛是自由地,就像“蒜花”一樣漫天飛舞,最后一曼的自殺是是個悲劇,她是被人逼瘋的,她的死也是被人逼死的,很可惜這個人在人世的眼中是看不見的—被扭曲的道德觀,我們或許這一生都活在它的枷鎖下,被旁人左右了自己,為別人而活了自己的一生。也許一曼的死是解脫,她終于擺脫了束縛,終于不受人約束,終于活的自在了一點...
最后再絮叨一下本人凝結了多年的學習方法論:在這樣一個信息快速迭代與澎湃的時代,我更主張一種叫做以自我教育的進行自我認知升級的自我成長類學習,當學校不再能相信的時候,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