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之中的堅定—讀《兄弟》有感

兄弟,余華一本不算特別出名的書。也許你了解余華的名字是因為《活著》中的無論如何堅定活下去富貴,是因為《許三觀賣血記》中的為了家庭四處奔波許三觀。

圖片發自簡書App
他人的評價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內容簡介(豆瓣)

《兄弟》分上、下兩部,講述了江南小鎮兩兄弟李光頭和宋鋼,重新組合成的家庭在文革劫難中的崩潰過程。這是兩個時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說,前一個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個精神狂熱、本能壓抑和命運慘烈的時代,更甚于歐洲的中世紀.后一個是故事,那是一個倫理顛覆、浮躁縱欲和眾生萬象的時代,更甚于今天的歐洲。一個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經歷這樣兩個天壤之別的時代,一個中國人只需四十年就經歷了。四百年間的動蕩萬變濃縮在了四十年之中,這是彌足珍貴的經歷。連接這兩個時代的紐帶就是這兄弟兩人,他們的生活在裂變中裂變,他們的悲喜在爆發中爆發,他們的命運和這兩個時代一樣地天翻地覆,最終他們必須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

余華的《兄弟》以這樣的開頭吸引閱讀者的興趣:“李光頭坐在遠近聞名的鍍金馬桶上,閉上眼睛開始體會軌道上的漂泊生涯,四周的冷清深不可測,李光頭俯瞰壯麗的地球如何徐徐展開,不由辛酸落淚,這時候他才意識到自己在地球上已經是舉目無親了。”這真是一個好故事的開頭。

向上面的評價一般,這本書當時出版后在國外的評價很高,并一舉獲得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可是,在國內這本書被沒有得到應該得到的尊重,很多人都說余華這本書是一個分水嶺,他在這本書中體現出來的水平遠不及《活著》或者《許三觀賣血記》以及《在細雨中呼喊》



但我覺得這本書更加的真實,雖然我沒有經歷過書中的文革與改革開放,但是里面的一些描寫更讓我看到了人性中的美和丑。

書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宋剛,正直卻又窩囊,深情卻又猶豫,善良卻又固執。在余華的筆下,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人出現在了讀者眼前。

在自己的繼母臨死前,只剩自己和自己異父異母的兄弟二人時。母親拉著他的手和他說自己的遺囑。

圖片發自簡書App

媽媽,你放心,我會一輩子照顧李光頭的。只剩下最后一碗飯了,我會讓給李光頭吃;只剩下最后一件衣服了,我會讓給李光頭穿。

在一個混亂的年代充斥著如此真摯的感情,一切只因為那些最簡單的東西,也就是從小的相伴。可反觀如今的社會,越來越多的套路,越來越復雜,總有些人覺得這個那個就應該別人為他服務。真情或是假意,不過就是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罷了。

而在自己與自己兄弟喜歡上同一個人時,明知道對方喜歡的是自己,而不是李光頭,可為了感情,自己總是選擇最蠢的辦法去解決問題。

圖片發自簡書App

林紅母親神情緊張地回到了屋里,來到女兒的床邊,說宋鋼昨晚上吊自殺了一次,沒死成。她說昨晚就看見宋鋼脖子上有一道血印,剛才見了比昨晚見到的血印還要深,還要粗。

宋鋼看到林紅出來時激動得差一點哭了,他像是怕冷似的抱住自己的肩膀,嘴巴張了又張,卻沒有聲音。

宋鋼開始了漫長的講敘,他結結巴巴、語無倫次地說著,李光頭如何逼著他來說那句話,他說完后回到家中就上吊自殺了,恰好李光頭又回來了,把他救了下來。林紅的眼淚在宋鋼的講敘里不斷地流出來,宋鋼說完后,結結巴巴地又從頭說起了,林紅伸手捂住了他的嘴,讓他別說了。宋鋼的嘴唇接觸到了林紅的手,他渾身顫抖起來。

不得不說,宋剛在面對自己愛的人時表現太過懦弱了,可是這不就更加真實嗎?他說過自己會把自己的東西全都給自己唯一的親人的李光頭,他沒有辦法滿足每一個人的心,在愛人林紅和兄弟李光頭之間選了李光頭,而自己又為了林紅又選擇去自殺來對這份愛來一個交代。在看這段時,想起來了紀伯倫的這首詩,感覺寫的正是宋剛,正是我們每一個人,總是在兩方選擇中選擇了錯的那一邊。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宋剛的結局是自己臥軌自殺,他的死其實早就和他的性格注定了,自己的兄弟成為了當地最富的人,本來簡單的去找兄弟幫忙就好,可他卻為了自己的家去南方謀生,卻又弄壞了身體,回家后早已物是人非,自己給妻子和兄弟寫了信后,一個人走向生命的終點。

其實,我覺得,宋剛是幸福的,他的羈絆從前是自己的父親母親,之后成了自己的兄弟,后來又有了自己的妻子,最終他的羈絆過的很好,他已受盡世事,不想在打擾自己的羈絆,為了他們,他寧愿去死,他開心的死了。這一次依舊不是為自己,還是為了別人。他的一輩子始終在為別人活著,他不夠果斷,沒有抱負,只想把自己該守護的東西守護好,可最終又被自己的性格害了。就像上面紀伯倫的小詩,他側身于生活的污泥中雖不甘心,卻又畏首畏尾。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