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拿到《民國風度2》的時候,還在想,已經出《民國風度1》了,2能否超越1呢?看書有個習慣,喜歡先看封一、封四、勒口和序言,再去看書的核心內容。很欣慰,這一本絲毫不遜于上一本。這是一本尋找33位平凡而高貴靈魂的圖書,它收錄的33位先生,多數時代要晚于上一本里的主人翁,但其風骨卻是一脈相承的。他們是這樣一群人,他們的風骨、氣質、胸襟、學識和精神值得我們致敬!
這個時代發展變化太快,很多人患上了焦慮癥,叢玉華老師將之稱為“上帝死了”的精神“空心病”。誠如叢老師所言,中產階級們現在喜歡從馬拉松的跑道上尋找自己的靈魂。且不說能否找到缺失已久的靈魂,但就這個近乎痛苦的運動過程,也算是一種緩解壓力和焦慮的“歡愉”。在這里絕非是要批判長跑,只是想表達一個觀點:時代變化了,人們的信仰和宗教也隨之變化,想要尋找更多的東西。
民國是具體而微的時代,戰爭紛亂不斷,新舊秩序激烈碰撞,這個時代成為中國思想最活躍的時期之一。但正是“亂世出英雄”,民國時代有很多偉人。民國短短的38年,這群人一生飽嘗滄桑離亂,也曾厭棄悲觀,待到一切盡失,反倒從此堅強,守住自己;這群人出淤泥而不染,處俗世而不亂,他們從未逃避;這群人有風骨、有學問,活出了“人”的樣子。
我記得傅國涌先生曾說過,“向一個消失的傳統致敬,絕不僅僅是懷舊,更多是尋找和回歸。”很慶幸自己看到了這本書,在還沒丟掉“自由靈魂”之前,它指引我去感應他們,鼓勵我在人生的軌道上把握住屬于自己的靈魂和信仰。
新聞的生命變得越來越短暫,報紙成了可有可無的非必需品,人們越來越傾向于碎片化汲取信息。微信里那些分分鐘刷爆10萬+的文章似乎更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和它們不同,這里的文章不是那種爆款文風。誠如封面文案所言“為先生立傳,意在同行”,這里有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舉手投足之間,只言片語都能昭示他們的格調、風范和品味。
葉嘉瑩先生,是一位一生都與詩詞“戀愛”的美麗女人。“葉先生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詩。”她是為詩歌而生的,一輩子都從事教育,她做了很多“清高”的詩人或學者都不愿意去做的事情。詩人席慕蓉和作家白先勇都是她的“粉絲”,他們都曾公開表達過對葉先生的喜愛崇拜之情。葉老師太受歡迎,無論在哪里授課都是爆滿狀態。令學生折服的并非是她的美貌,更是她的風度,還有那種一生都與詩詞“戀愛”所散發出來的年輕氣質。葉先生盡己所能,讓年輕人認識到人生、感情心念之間曾有的那么多美好的東西。葉先生曾表示,詩歌是支撐她走過憂患的一種力量,這也是她能在命運多舛之后,仍能活的如此美麗如此優雅的一大原因。
這里還有歷盡滄桑依舊從容的楊絳先生、徐雪寒先生、謝家麟先生……,有純凈人生纖塵不染的李小文先生、葛存壯先生、谷超豪先生……,有風骨錚錚舍我其誰的魯迅先生、梁漱溟先生……,有專業操守極簡之美的于是之先生、羅哲文先生……,有情至深處心懷家國的胡適之先生、梁思禮先生、杜潤生先生……
書中有太多我們大家熟知的民國大家,當然也有些不為人所知的民國大師。但就是這樣一批人,在民國那個時代,他們那樣活著。每一個細微之處,都讓我們在豐沛充盈的生命之樹下感恩于他們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