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說說我覺得自己跟這個社會格格不入的地方。
我一直覺得自己患有「現(xiàn)代社會不適癥」。這個詞是我自己造的。
比如我真的非常不喜歡手機、電腦這些大家覺得便捷的工具。前陣子還跟老公感嘆,真羨慕以前那種沒有手機的時代呀。沒錯,我經(jīng)常這樣感慨。我想過的日子,就是那種車、馬、郵件都很慢的日子,想聯(lián)系就見面,太遠了就寫信。
我非常難以接受爆炸性的信息,它們讓我頭腦混亂、心神不寧。以前我從來不看微博熱搜、各種新聞,沒有一丁點看的欲望,看了也記不住。也就是近兩年我才逼著自己開始看,要不在公司永遠跟不上同事聊天的節(jié)奏,我還是干金融的,信息量更是比其他行業(yè)要大,于是我只能開始看。
我接受新事物總是特別慢,別說AI、人工智能這種超前的科技,熱播劇過去一年了我才開始追,新一季綜藝都出了我才看上一季。有時候我都懷疑自己到底能不能干自媒體,小紅書熱的時候我沒興趣,公眾號快沒落了反而開始寫公眾號。
我覺得自己真是一個好懷舊的人,這讓我花了好大的力氣才勉強融入鋼筋混凝土的快節(jié)奏大城市,但還是經(jīng)常覺得自己格格不入。
雖然在大城市生活了這么多年,身上還是帶著一股樸素,也可以叫“土味兒”。怎么說,就是跟大城市的姑娘不一樣,那種眉眼的精致和自信的神情語氣,怎么都學(xué)不來。
我跟同事說,好想去那種不太發(fā)達、自然環(huán)境美麗的小地方生活。從小在大城市長大的她驚訝地說:啊?我還是覺得大城市好吧,至少更安全吶。
我真羨慕她,能和現(xiàn)代社會自然地融入在一起。不像我,經(jīng)常掙扎、總是無奈,但還要接受、改變。
我就經(jīng)常想,為什么人類社會要發(fā)展成現(xiàn)在這個樣子,如果可以,我寧愿生活在以前那種采集和游牧?xí)r代,遠離這些冰冷的機器、高聳的寫字樓、嗆人的尾氣。
之前看到一句話,說“春天里的寫字樓看起來是多么的可笑”。這句話寫進了我的心坎里。
外面春暖花開,寫字樓卻冰冷地矗立在那里。外表冷,里面更冷,空調(diào)溫度極低,明明是夏天卻得一直披著外套,但還是手腳冰涼。
金融對我來說越來越像個沒太有血肉的東西,賺錢多的時候顯得它很沒有溫度,賺錢少了……嗯就更沒溫度了。
對于自媒體,如果不是為了流量我也不想寫那些不太像自媒體文的自媒體文,我更愿意寫寫不賺錢的傳統(tǒng)文學(xué),散文什么的,因為只有這種文學(xué)仿佛才能讓時間變慢。
別人都在追風(fēng)口,而我總是后知后覺。我覺得這樣的自己真的好難在現(xiàn)代社會取得成功。
我經(jīng)常會想,真的一輩子就只能過這一種生活了嗎?
在一個城市,上班下班,生孩子,掙錢還房貸、養(yǎng)家糊口……
其實我并沒有覺得現(xiàn)在的生活有多么不好,甚至大多數(shù)時候也過得還可以。但還是會像現(xiàn)在這樣,放大真實的自己,做做白日夢,期盼這輩子能跟既定路線有點不同。
期盼在一個有點落后、信息不發(fā)達的地方,慢慢地生活,跟周圍的人有著不咸不淡的關(guān)系。寫寫文章,記錄下那些微小的故事。
真希望過與眾不同的生活、寫?yīng)氁粺o二的故事呀。把生活過舒服了,留下點自己的作品,這輩子就夠了。
有時候很想叛逆一次,去找尋遠離工業(yè)化的生活。可畢竟時代不會往后走,只會向前走。
想起《月亮與六便士》里保羅·高更原本是倫敦證券經(jīng)紀人,突然拋棄了所有的一切,失蹤了,去畫畫了,最后成為了知名的畫家。那時候覺得他好自私、不負責(zé)任,但內(nèi)心深處又暗戳戳地有點羨慕。
總之,這就是擁有“現(xiàn)代社會不適癥”的我。
累了的時候就想想,我這樣一個人,能在這樣的社會,實現(xiàn)目前這微小的成就也不容易了,不然就放過自己吧。別給自己太多壓力,別給自己太多必須要做的事。
這篇文章寫得實屬零散,不過信筆為之的文字往往比鄭重地寫出的更真誠,并且更可靠。
撕下對這個社會諂媚的面具,面對一次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