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江湖走,不能離了酒;人在江湖飄,哪能不喝高。”中國人的酒桌上,似乎只有喝高才算盡興。
先生是很愛喝酒的,不論是自己想喝也好,工作原因迫不得已也好,總之我記憶里,他不喝酒的時候除了我們備孕的時間就是生病的時間。
這幾日走親串友的,先生就開始他家喝一點,你家喝一點。喝著各種品牌、各種口味的酒。到了晚上已經差不多醉到不知道在干嘛了,然后拉著我各種聊天,聊一會兒酒睡著了,沒聲音了。
這近十年的時間,我也沒有搞懂,那么難受干嘛要喝。
但聽人說過一句經典的話:喝酒就是為了難受。
中國的傳統是,無酒不成宴席,幾個朋友聚會,如果坐在一起只吃飯不喝酒,那場面其實也挺尷尬的,如果大家都不喝酒,互相聊聊天,覺得也不錯。可是如果大家都在喝酒,只有你一個人不喝酒(女士除外),那就真尷尬了。
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更需喝;豐功偉業穿喉過,杯酒沉浮定山河。
剛開始感覺大家都知道在做什么,負責倒酒的把酒杯兒一字排開,到的那叫一個標準。估計每杯酒之間的計量誤差都不會超過0.2毫升吧。
然后開始敬酒、劃拳、玩撲克、出手指。。。。。。等一系列的游戲。不喝酒的只有看的份,看著他們玩,心里漸漸有了種百無聊懶,如坐針氈的感覺。
一桌人推杯換盞、觥籌交錯,酒過三巡,場面變得越來越熱鬧,原本點頭之交或者初次見面的人也開始勾肩搭背稱兄道弟,互訴衷腸。在酒精作用下,開始指點江山,回憶過去、暢想未來;討論國際、討論國內、討論各自單位;一副喝酒之前我是中國的,喝酒之后中國是我的。
再然后才開始真正可怕的酒文化,如果僅僅喝到點到為止,也是大家都覺得好的。
可接下來,壓根不是那么回事,喝高了的一群人,開始漫無目的的逼喝,各種措辭,各種手段。一副不喝死不罷休的感覺。
都說飲酒要適度,可一旦到了酒桌上,酒過三巡,就像惡魔附體一樣,這種畸形的酒桌文化,把人的劣根性暴露無遺:心存僥幸,打腫臉充胖子,怕在朋友面前沒面子,認為自己永遠是最清醒的那一個。要無所不用其極的把其他人都灌醉,都喝到吐、喝到死就算喝好了。真不知道怎么出現的這種邏輯。
總能看到因喝酒死人的、因喝酒住院的、因喝酒被賠償的,甚至因喝酒喜事變喪事的,這類新聞數不勝數。可是到了酒桌,幾杯黃湯下肚,依然忘記這一切,只想著喝高、喝盡性。
在酒桌上,似乎“能喝”的才是好漢,酒量好你才是英雄,酒量差,你就是慫包,但其實,境界高的人,從來不在酒桌上尋求自己的價值。
人生應該有度、有節制,所謂過猶不及,點到為止,才是酒桌上最好的文化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