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出來”,他在電話那頭呼喊著。
打電話的爸爸,總是不小心就被拋棄一邊[捂臉]。爸爸滿滿的愛,卻被灑了一身涼水,那時那刻,不知是怎樣的黯然傷神,無奈洋裝童言無忌之表。
孩子正沉浸于玩弄四爺爺的墨斗中,不肯去吃晚飯,被奶奶收起墨斗,壓去吃飯。他很不高興,恰好爸爸的電話來了,立即對著電話喊媽媽來支援。何不尋求爸爸的幫助呢?我想,應該是孩子更渴望得到來自于媽媽的愛護和幫助,他對于媽媽的這份愛很篤定。
這種微妙的信賴,是孩子從大人身上感受到的安全感使然。孩子的依賴心理存在先后次序,來源于他在生活中接觸到的人所給予的陪伴與呵護。
娘胎出來,也未必就娘親。斷奶后,我來到深圳工作,狠心把他留在家里,每隔2-3個月回家一趟,孩子已漸漸對我生疏了。即便他沒有表現出排斥,卻已不親,用一雙半信半疑的眼睛注視著我。久不久回一次家的我,似乎莽撞地闖入了他的小世界,令他不知所措了。剛開始,小眼睛總隨奶奶的身影晃動,不可離開視線范圍的樣子。我慢慢跟他溝通與玩耍,以緩解他的疑慮,他才肯放開和我相處。顯然,那段時間里奶奶給予的安全感已占據了他的全部。我深刻意識到母愛給予的缺失,卻無力改變他成為留守兒童的現狀。好在幾乎每天視頻,不至于把媽媽叫做阿姨。
斷奶后的日子里,我們母子相聚的時光屈指可數。每次回去,盼望著他睡在身邊,但是到點他總會找奶奶。有一次哄他睡著,不到2小時,驚醒哭鬧,怎么哄也停不下來,只好抱去給奶奶了。之后都不再勉強他,只是睡前都會問他:要不要跟媽媽睡呢?回答當然是否定的了。最近一次回去,他在我們房間玩耍著玩耍著就漸漸入睡了,一覺到天亮,沒有哭鬧。我也見識了他各式各樣的睡姿,小小的他占據了三分之二的床。而我,總擔心他著涼或者冒汗,以至于整晚都沒睡好。但依然很開心,因為他不排斥我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漸漸感受到我們所給予的愛,不再只粘著奶奶了。
然而,在媽媽和爸爸之間,他意識里首先想起的還是媽媽。為什么呢?從平時生活的溝通和交流中,更能顯而易見。就比如,每次視頻,大部分都是我跟孩子對話,爸爸只顧玩自己的或者忙其他的。放假回到家里,爸爸似乎總有忙不完的事,很少陪伴孩子玩耍。孩子不要只陪在身邊的父母,而是要一個跟他溝通跟他互動跟他游戲的父母。他的所有都想你關注和參與其中,從簡單的交流中感受你帶給他的安全感系數,在變化的環境中再給予一定的信賴度。
孩子對大人所給予的安全感強弱的感知,是父母有質量的陪伴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