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文章中說到的大眾,表達的是群眾的從眾心理,也就是說,人類的行為會在相當程度上受到周圍人的影響,尤其是那些令他們深深認同的人。
? ? ? ? 就好像昨天晚上會想著參加讀書創富群的活動,我想這也是一種從眾的心理狀態表現。自己內心潛意識中對這個活動的認同,以及發現身邊有一些人已經加入到每天讀書打卡,這讓我內心蠢蠢欲動,所以有了這樣的行為,雖然內心會覺得一旦做不到就要發紅包,感覺壓力很大,但同時也在期許自己可以向最優秀的人一樣,做到每天讀書打卡。
? ? ? ? 從眾不單是處于攀比的心態,它的根源更為基本——它源自人們心中三條非常強大的動機:盡可能高效率地做出正確決定、獲得他人的認同、用積極正面的角度看待自我。參加讀書創富群活動,之所以考慮再三之后還是入坑,我想是因為這個行為完全滿足以上三條動機。在這個忙碌、信息量超載的社會里,大伙怎么做我也怎么做是一個通往明知決策的、相當高校的捷徑。
? ? ? ? ?在從眾心理也有負面的效果,要是某人認為社會上人人都是吸血的水蛭,那他大概也很容易做個水蛭。文章有舉例醫護中心把上個月缺席診療的患者人數公布在顯眼的位置,那么接下來那個月爽約患者就會增多。這種行為讓那些準時來診療的患者認為,大家都在爽約,我也可以爽約,無形之中給大家灌輸了更多負面的觀念。所以你引導受眾去關注的那個行為,應該是普遍接受、并且是你希望他們去做的。之前有看到一個案例,一家幼兒園對于放學后個別父母沒有來接走學生,老師延誤下班時間感到煩惱,后面出了公告說,延遲接走小孩就進行罰款處罰,最終的結果是部分原來放學就來接走小孩的父母改成交罰款晚點來接小孩。
? ? ? ? 文章同時也提出,如果你希望人們去做的事,并不是大多數人采取的行為,那么強調大多數人都在這樣做的方法就不會那么見效,我們不能輕易虛構一個“大多數”出來,避免被發現純屬捏造引起信任危機,那樣效果會適得其反。當然我們也有變通的方法:第一個方法就是強調你所鼓勵的行為在某個特定的情境下被大多數人認同;第二公布絕對數字(暗示著有許多人都在這樣做或這樣想)的做法 也會很有效。
? ? ? ? 小眾的反作用力里面,提到一個觀念,人們總是很愿意與自己所屬的或想要進入的群體保持一致,同樣,他們也很希望與那種不愿與之扯上關系的群體區別開,避免與那些人一樣做出相同的行為。一旦我們要違背原有的價值觀就變得尤為困難,這說明與眾人背道而馳的確有情感成本,我們付出了痛苦的代價。
? ? ? ? 我們都會給自己一個社會身份,例如我是學渣,我就會認為學霸是一種小眾群體,學霸所做的事情不應該是學渣要去做的,好像天天在圖書館看書學習這就不是學渣會去做的吧。
? ? ? ? 不管是大眾還是小眾,文章所表達的都是群體行為,都是圍繞“眾”來出發的,大眾引導正向作用,小眾引導反作用力,最終的點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