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不成功是你努力的不夠,放棄是懦弱的表現,成功者的字典里沒有放棄這個詞。"
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是這樣嗎?
前幾天,在一篇武志紅老師的文章中看到一個夢,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夢見我是一只鳥,在一個黑漆漆的山洞里,山洞里還有很多我的同族,我們都不會飛,我們擠在山洞的巖石上,各自占據著一個窄小的位置不敢動彈,否則就會掉下去。
突然,我找不到我的位置了,最后一個位置被一只不是鳥的動物占據了。它冷冷地看著我不打算提供幫助,我從巖石上掉了下去,像自由落體一樣,那一刻我很恐慌。
但在跌落中,我突然發現,我有翅膀,于是我努力地撲騰翅膀,心里有一種莫名的信念,相信我一定能飛,而我果真飛了起來,再也不怕墜落。
我飛得自在而瀟灑,我的一些同族也明白了自己可以飛,它們跟著我一起呼嘯著飛出山洞,與經過洞口的一群白天鵝會合,飛向藍天,這時我發現,原來我和我的同族都是粉紅色的天鵝。
我們還飛過大海、森林和湖泊。我發現,我們不僅能飛翔,還可以游泳。低低地飛過水面時,有人將水濺起,潑向我們,我覺得這沒什么,畢竟這對我們構不成任何傷害。
通常,我們每個人只有一套生存的邏輯,我們對這套邏輯特別執著,那時我們就像這個夢前半部分的鳥,覺得生存空間就只有巖石那么大一塊地方,自己必須緊緊抓住這塊巖石。并且,越到危機時刻,我們就會抓得更用力,擔心一旦掉下去就徹底玩完。
也許是人類與生俱來就抗拒改變,惰性是人類的弱點,我們恐懼未知的、不確定的事物,直到某種狀態到了非變不可的地步,才被迫做出讓步,否則,永遠都是按照以前的套路一直走下去的。
然而,或許在任何時刻,我們都可以嘗試松手,放開對這套邏輯的執著,那時我們便會發現,外面海闊天空,可以做的選擇其實非常多。
讓我們看看現實生活中的例子。
羅振宇08年從央視辭職,成為自由職業者,到2012年才有了《羅輯思維》,2015年才有了得到APP。
王健林,15歲就當兵,從軍17年,不到30歲成為團職干部;轉業到地方政府,很快做到辦公室主任;1988年辭官經商,在大連率先從事舊城改造,走上創業之路。1993年起擔任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2013年,成為中國首富。
他們的共同點是:
不止一套生存邏輯,懂得放棄,敢于放棄,不執著于一條路上,換條道路也許豁然開朗。
放棄是為了更好的選擇,放棄了確定性,迎來了更大的可能性。
面對一件事時,有什么辦法可以使我們免于陷入局限性思維呢?
我們可以試著從旁觀的角度去看一件事,想象自己純粹是一個旁觀者,而不是當事人,看看能否找到其他的選擇。
這個辦法可以應用到各個領域,可以用來檢驗我們的一切信念。當我們是一個當事人時,我們會有很多欲望、情緒和恐懼,這些東西會把我們陷住,但當我們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看這些信念時,我們就會明白,很多信念是一個教條,我們其實還有很多選擇。
對此,在行動之前,可以有一個原則:任何一件事情在行動之前至少找到三種解釋和三種應對方法。
如果你只找到一種解釋和一種應對辦法,這就常常是教條主義,這時就需要暫時停下來一下,不要被這種教條主義支配著去立即行動,而先試著去找一下其他的可能性,至少找到三種可能性后才去做選擇。
假如一個孤立無援的人(不會游泳)走到了結了冰的湖面上,突然聽到湖面上發出"咯咯"的聲音,他知道可能是某一地方冰面裂開了。但不知道哪里會裂,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會裂。這時候最聰明的做法是什么?
也許人類遇到危機,第一反映就是跑,但是這種情況下,一定要克服這種局限性思維,要冷靜想一下,只有跑能脫離困境嗎?
1.守株待兔,等待被發現,被救援;
2.朝最近的岸邊跑過去;
3.先趴下,朝最近的岸邊爬過去;
放棄本能的套路,通過短暫的思考,比較上面三種方法,較好的方法就是先趴下,然后往最近的岸邊爬過去。但這也可能不是最好的方法,你也一定可以找到其他的方法。
這也是有限決策法,在時間、條件、認知有限的情況下,把所有能想到的選項都羅列出來,然后選擇最滿意的方案。
不過,最理想的辦法或許是——充分搜集資料讓答案自動浮現。但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條件有限,沒有更多的時間和資源,這就得采用有限決策法。
我們做一件事情前,不要潛意識的認為非得這樣做,多問幾個為什么,多想幾種選擇方案,也許你的生活因此會更加從容、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