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暫時不會選擇Mate 9 Pro

最近,身邊有兩個朋友對華為Mate 9 Pro非常癡狂,一有機會便跟我聊起這款華為旗艦產品。他們都是數碼產品的行家,尤其是智能手機。在我看來作為高端玩家的他們,中意的產品自然不會是二流貨色,也沒有什么好去言論的地方。只是,他們都苦于不能以心里舒服的價位得到這款惹眼的智能手機。常常在得不到和已失去之間糾結,為此我專門去了解過這款華為旗艦機。當然,并不僅止是看它傲人的硬件配置,還有營銷模式和其它方面。最終,得出結論:Mate 9 Pro確實算得上Android智能手機中的“機”中龍鳳,我也確實很想擁有這臺手機。但是現階段,華為應該是只想賣Mate 9這款產品,屬于Mate 9 Pro的時代還未真正來臨。就此我也想聊聊自己的拙見,關于國內智能手機行業的一些見解。它也許能幫助你如何去選擇一款適合自己的手機。

大約從五年前開始,因為小米手機2的問世,我成為了一個基本夠格的“米粉”。盡管現在我已經不是小米手機的直接用戶,可每年平均下來我的小米賬號都會買入兩部小米手機,它們中有些是搶購的,有些是直接購買的,但無一例外都是從官網出來的貨。之所以提起小米,是因為至今它依然是我敬仰的中國智能機廠商,就算此時的它似乎已經沒有當年如火如荼。

在我的認知里,小米問世的每一款手機都有特定用戶群體,從購買能力最強的職場白領到功能需求單一的年邁父母,再從折騰不止的IT從業者到運籌帷幄的商務人士,小米總能針對自己的產品找到適合的用戶,這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取舍。提起小米手機,很多人可能會聯想到它的殺手锏——饑餓營銷,因為當年小米官網一波又一波的搶購行為空前盛大,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也締造了一個時代的商業模式。

時至今日,當年這個被小米玩壞的套路,又若隱若現地再次出現在華為Mate 9 Pro身上。在此我不去討論這種套路到底是否屬于饑餓營銷的范疇,只想談談手機廠商這樣做的意義何在?由于篇幅有限,我就拋開企業的屬性、產品的理念這些另一個層次的東西,直接進入正題。

大家都知道手機其實就是一臺由很多零部件組裝起來的機器,在這臺機器上運行何種操作系統就決定了它是何種屬性的智能手機??梢院唵芜@樣理解:如果這臺機器運行的是Microsoft Windows NT系列操作系統,那么,它就是一臺大家熟知的電腦,不同的地方就是它看起來比筆記本要小得多,還能插入SIM卡打電話。只不過,目前世界范圍內絕大部分智能手機都運行了Linux內核的Android操作系統和Unix內核的IOS(iPhone operating system)。同理,這臺能打電話的機器跟電腦一樣,擁有中央處理器(CPU)、存儲器、輸入設備、輸出設備。從PC(personal computer)市場的規律來看,通常計算機的核心部件CPU大約每隔18個月就會有一個迭代更新的產品問世,新產品必將取代大部分的老產品。有時候這個周期會比18個月更短,這個新產品的誕生會使原本代表著最新技術的那個產品就會變成“次高配”商品,隨著而來的是花式打折或者直接掉價,喜歡攢硬件的人往往會在這個時候下手,以一個心里價位買到垂涎已久的好東西。這種推陳出新的規矩同樣適用于手機市場,甚至適用于所有電子產品市場。至于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市場規律,我覺得商品經濟學和消費者心理學這類書籍應該能給你滿意的答案。


類似小米、華為、OPPO這樣的手機生產商,本質上就是一些向高通、夏普、索尼硬件商買回硬件攢機器的企業,他們會把大批量買回的原材料放在自己或者別人的生產流水線上組裝成漂亮的沒有“靈魂”的手機,然后把自己公司的程序員開發完成的手機操作系統量產到手機里,最終一款有血有肉有靈魂的智能手機會被包裝成產品賣到消費者手里,至此,之前用于完成這款智能手機制造的成本,才能通過產品發布給消費者的價錢轉變為利潤。為了在弱肉強食的智能手機市場中分得一杯美羹,所有手機生產商可謂各顯神通,絕不會放過任何可以吸引消費者眼球的噱頭。尤其記得幾句廣告語:“小米手機就是快!”,“前置2000萬柔光雙攝,照亮你的美!”,使用搭載最新技術上市不久的硬件來組裝自己品牌的旗艦機已成為各大智能手機生產商的慣用手法,這得益于Android平臺的開放性和高兼容性。所以,旗艦產品的硬件參數和性能指標都高得嚇人,價格自然不低,當年iPhone的價格傲視群雄,Android機型無一能與之抗衡,如今Android操作系統的手機價格超過iPhone的大有“機”在。但并不是每款旗艦產品都能將價格與性能調校的很完美。眾所周知,價格才是市場的王道,特別是在這樣一個硬件價格如此透明的信息時代。絕大部分消費者尤其關心產品的價格,少部分理性的消費者可能會關心價值,每個廠家的戰略都偏向了群體較大的關注價格的消費者。一方面,需要滿足這部分用戶“好吃不貴份量還得足”的需求;另一方面,還要掌控被擠壓到極點的硬件成本和技術成本。手機生產商該怎么辦,他們如何解決這個矛盾的問題呢?

記不得是哪位哲人說過這樣一句話:“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暫時放一放!”。是的,把這個難題交給時間無疑是最好的方式。就好比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你為了吃到美食,就需要花時間去等待。等待一個成熟的時機,等待一個段適當的時間。

既然硬件產品的市場里存在著這樣一個規律:大約每18個月必有迭代更新的產品面世。那么,只要等待一年半的時間,硬件成本的問題自然就變得不那么棘手了。在這不長不短的等待里,手機生產商只需要做好三件事:第一、“騙人”,如期發布旗艦新品,然后告訴消費者生產流水線能力有限,每周只有不到1萬臺的產品出貨量,實際的產品數量應該比官方宣稱的還要少,接著虧本售賣這一小部分產品??傊?,無論如何也不能在這個階段大量出貨,因為每個手機生產廠家都不會做虧本的生意;第二、還是“騙人”,通過官網在線售賣,免去了應該給經銷商的利潤空間,消費者還不一定能在特定時間搶到購買資格,目的都在營造出這款產品處于供不應求、非常熱銷的場景,讓消費者產生一種幻覺:在18個月后砸了錢還以為撿到便宜;第三、依然是“騙人”,因為大部分消費者根本不可能從官方搶到這款旗艦產品的購買權,只需順勢加大次旗艦產品的營銷活動便能達到很好的銷量,此時經過了一年半時間沉淀后的次旗艦產品已經有很大的利潤空間,即使留足了經銷商的利潤以及各種渠道的中間環節成本,依然能夠賺到錢,次旗艦產品的主流市場正式開啟了。與其說這是一種“欺騙”不如說這是一種商業模式或者營銷手段。只是,普通消費大眾都看不透罷了。


對于消費者而言,這一年半的時間會在一輪又一輪“沒有搶到!已經售罄!下次再來!”中慢慢流逝,也會在等不起的青春里選擇次旗艦產品。當然,時間同樣會讓那些看不透的人累積起怨氣。其實,每一次旗艦產品發布的時候,我們應該去選擇次旗艦產品,因為它的市場真正來臨了,它的價值終于回歸理性了,手機生產商終于放手出貨了。所以,真的希望你們不要做一個無知的消費者:永遠把“好吃不貴份量足”刻在消費觀念里,貪圖追隨時代潮流的快感。你們還需要明白,所有數碼產品的成本計算方法絕對不是拆分所有零部件,去計算這些零部件的成本之和。因為,除了硬件成本,還有設計師、工程師的人力成本和技術成本,還有各項專利費用的成本,還有各個經銷商的成本都需要考慮。仔細想想看某種程度上,其實是消費者自身導致了這種需要靠“欺騙”來維系的市場關系。因為缺乏知識、缺少理性、盲目追求高配置的消費者占了消費群體的大多數。一款適合自己的手機,并不是一定要配備了6GB運行內存、并不是一定要配備了超過2GHz主頻的四核CPU、并不是一定要配備了2000萬柔光前置雙攝、并不是一定要配備了5.7英寸2K分辨率的屏幕。

目前,一款主流手機的硬件配置參數早已經比主流PC的參數高出了許多,但它只是一臺手機并不能取代PC的使用場景,也不能完成某些PC的功能。所以,我們真的需要那么高配置的手機嗎?

凡事都有其兩面性。高分辨率手機屏幕、高性能處理器對于普通用戶來說,除了更快的消耗電池,減弱手機續航能力外,真的沒有太多實用性。就算你捧著一塊2k屏幕,也很難發現它的用武之地,因為目前的主流的視頻源并不是2K制式;就算你拿著一臺四核高頻處理器的機器,也很難做到PC那樣同時處理文字和多媒體以及編碼解碼,無論如何手機無法滿足PC的應用場景。在我看來高配置手機的那些參數無非就是商家的的噱頭,對于Android系統的手機,提升運行內存(RAM)的容量才是王道,對于IOS系統的手機,提升電池的續航能力才是正道。由于操作系統底層的實現過程不同,iPhone到了6s時代才將RAM提升至2GB,同一時期的三星、華為RAM標配已經到了3-4GB。以此類比,Android開始研究1200萬像素攝像頭的時候,IOS依然使用800萬像素的主攝像頭,但并不見得iPhone拍出來的照片就會被甩幾條街。這個浮躁的時代,并沒有留太多時間給Android程序員去調校一款效能較高的操作系統,而是把來不及處理的性能問題交給了更強的硬件,而硬件的費用最終得由消費者來買單,它就像一個無解的死循環,反復迂回后自食其果。

也許每個時代都不可避免的要經歷無奈,當年滿大街都是iPhone4的時候,很多IOS用戶也許并不明白iPhone存在的意義,它是第一款非常成功的雙面玻璃屏手機,是一款非常成功的軟硬件完美結合的智能手機,是一款追求專業與簡約到了極致的移動終端,是無數設計師與程序員不懈努力的成果物。時間到了今天,情懷帝羅永浩的錘子T1在雙玻璃屏的道路上還是因為碎屏率過高而無疾而終,我不知道這能不能凸顯當年喬布斯在iPhone4上花的心血??蛇@些又有多人真正的知曉,更多的場合當年的iPhone4成了無數裝X青年的必需品,這是一場留在時代里的笑話,也是一場不得不經歷的無奈。

那些年,小米2/2S剛剛成功并開始探索MIUI的方向,于是找到了自己信仰。華為還在依托網絡設備渠道向三大運營商傾銷做工粗糙的合約機,不斷找尋自己的方向。魅族剛剛折騰完它的無敵機身后蓋欣喜于標新立異,以至于錯過了很多機會。VIVO還在效仿索尼Walkman打著步步高音樂手機的旗號拒絕與Android合體。OPPO來勢洶涌的請小李子做了一個Find5的廣告后不溫不火了一陣子。后來,他們似乎得到了先知的指點,明白了做手機必須要先打造一套屬于自己的生態環境,轉變思路從研發品牌操作系統開始,走向了拼軟件、拼用戶體驗的路子??蛇@不就是Apple一直在做的事情嗎?也是小米和魅族后來找到的信仰——在自己的硬件上運行自己研發的品牌操作系統。因為硬件的比拼早已白日化,今天小米用了高通最新的驍龍835,明天OPPO也能出同樣配置的旗艦機,華為同樣可以搭載麒麟960出一款與之對抗的旗艦機。但是,如何調校這款頂級CPU使其能夠輸出最大性能、充分發揮硬件新技術的優勢,卻不是每個手機生產商都有實力做得到。于是,再后來有了小米的MIUI V8、魅族的Flyme 6、華為的EMUI 5.0、OPPO的ColorOS 3.0、VIVO的FuntouchOS 3.0、樂視的Eui 5、錘子的Smartisan OS 3.0,它們被統稱為基于Android深度定制的生態操作系統,都經歷曲折徘徊的探索之路。這樣做的目的很簡單:以此為契機搭建品牌甚至企業的可持續盈利生態環境。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的智能家居、樂視的超級電視、華為的智能穿戴設備,這些都是很典型的以手機作為切入點構建起來的品牌帝國的例子,這個生態環境成功地做到了良性循環。當你明白了這些以后,對于智能手機還會不會去一味地追求那些晃眼睛的硬件參數呢。相反,我們應該花時間去思考自己對于手機的需求,哪一款手機才是自己需要的。就好比柔光攝像并不是自拍控的唯一選擇,搭載手機生產商自己操作系統的智能機都對相機功能進行超過百余項定制修改,都能滿足每一個懶化妝的萌妹子對美顏自拍的需求。


對于很多人關心的產品質量問題,我想趁此機會談談自己的見解。我始終堅信的準則是:于電子產品而言,做工精細、用料實在的產品,質量一般不會太差。這一準則在很多經典產品上得到驗證,如IBM筆記本X、T、W系列、華為Mate 9 Pro、iPhone系列等等。那么如何理解這句話呢?做工精細指的是該拉絲的地方確實做到了很強的金屬感拉絲效果、產品細微之處的處理工藝,用料實在指的是該用金屬的地方確實用了金屬、屏幕的品質級別及攝像頭的感光元件等,它們都是可以被用戶感官觸及的部分,也是最直觀的產品體驗。當年的小米2/2S雖然成功,但我并不認為它是一款完美的產品,它全身上下用的都是硬塑料,輕微掉在地上與地面接觸的地方立刻出現一個細小平面。除此之外,在處理機身散熱問題上也并不得當,一張石墨貼紙并不能讓塑料背板不那么燙手,屏幕在一年以后基本都出現了白底不同程度偏色問題。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取舍觀,當初的小米,如今的華為,他們都盡力做了產品發布價格內所有該做的事情。選擇2000塊錢的小米手機就得承擔它可能出現小瑕疵的風險,這就是性價比背后需要你理解和包容的痛處。馬爸爸曾說,“不是淘寶假貨多,而是你太貪心了!”。“好吃不貴還份量足”,我不知道這樣的商品在歷史進程中有沒有真的存在過,但是,這個時代確實不允許它存在,任何違背價值規律的產品都會被稱為“假貨”,在時間的沉淀后失去同舟共濟的用戶群體。任何被冠以免費的產品和服務都會在不遠的將來加倍奉還,使用者將為之付出高昂的代價。例如免費軟件與個人隱私之間的關系,在此不做討論。

我不知道為何能就此話題聊了那么多,也許與職業有關,又或是想得太多了。不過,這些都是一家之“鹽”,大家還需根據自己的口味,酌情加減,擺正自己的取舍觀。本文也無意冒犯任何手機生產商,對于產品的質量,廠家應該比消費者更在意,因為消費者頂多失去一款手機,而廠家則可能由此失去一個消費群體,孰重孰輕,自然不“鹽”而喻。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