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零邊際成本社會》

書的前面一小部分就大概講述了整本書的核心思想了。看這本書的時候想起了《奇點臨近》,KK的《必然》,同樣是對未來的預測,本書則是重點放在整個社會以及商業的形態,從這個層次去思考。



第一次工業革命,標志事件是瓦特發明了以煤炭為動力的現代蒸汽機。從此之后,生產效率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隨著工業的發展,燃煤蒸汽技術也迎來了新型通信/能源矩陣,即蒸汽印刷和蒸汽汽車。

一個是交通工具的飛速發展,縮短了空間距離和事務的處理時間,改變了商業貿易的本質。另外,交通,比如鐵路,也成為了現代資本主義的第一個商業公司,并且所有權和管理權分離。

另一個則是蒸汽印刷。該技術與交通運輸的發展相輔相成,極大的推進了信息的傳播效率。

新型通信/能源矩陣提高了經濟活動速度,擴大了經濟活動數量,也促使人們全面思考跨產業的商業模式。并且,通過垂直整合性的公司,簡化了價值鏈的中間環節,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了生產力。



第二次工業革命,標志的事件是石油的利用以及電力設備的使用。

石油以及電力,同時促進了交通的發展,而電力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形態。同樣也以類似化學催化劑的效果,推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物聯網

預計不久的將來,可能是2030年左右,每臺機器,每個物件,都會被接入物聯網,其中包括空中傳感技術,無線傳感網絡,識別系統。而這些數據會協助人們手機更加廣泛的數據,從而反過來利用高級分析算法處理數據,創建預測算法和自動化系統,依次改進效率,提高生產力,并將整個價值鏈的邊際成本降低到接近零。

隱患就是,物聯網是否侵犯了人們的隱私,未來私有領域與公有領域的界限如何劃分?



免費能源

太陽能和風能領域的可再生能源技術正在經歷指數增長曲線,而地熱能、生物能、水能也有望不斷跟進。

建造這些能源互聯網的前期成本非常大,但是到了后期,單位邊際成本幾乎為零了。

目前,趨近于零邊際成本的通信/能量基礎設施即將形成,而相關技術也已經發展到了規模化和擴建的階段。相比之下,第二次工業革命,也就是集中化分布的通信和化石燃料發電,成本越來越高了。


3D打印

同工業時代中很多技術不同的是,3D打印一開始就極力推動者開源協同的發展,免除了知識產權保護限制。

1、除了創建軟件外,人們幾乎不需要參與任何操作;

2、確保了打印物品的程序和軟件保持開源;

3、生產過程與傳統工藝完全不同,傳統是減材過程,會浪費大量原材料,而3D屬于增材制造。原料是減材的1/10。

4、可以打印機器自身的零部件,避免了時間延誤。

5、3D打印強調材料的耐用性、可回收性和無污染性。

6、分布式,協同以及橫向擴張的特性

7、相對集中化的企業,小型信息化制造者的絕對優勢,是可以接入本地物聯網,利用邊際成本為零的可再生能源為車輛提供動力,答復降低生產鏈環節及成品交付環節的物流成本。



創客運動

推崇新發明開源共享、協同學習、堅信社區自給自足并承諾可持續性生產。

“一方面,信息應該昂貴,因為它具有極高的價值。適當的信息用在適當的地方會改變你的生活。另一方面,信息應該免費,因為獲取信息的成本越來越低。所以這兩方面的觀點相互矛盾。”


理想經濟社會

共產主義只是一個噱頭,實際上,跟資本主義相比,共產主義只是對工業化進程采取了一種更僵硬的集中控制措施。

產業組織都帶有一些指導性的設想,包括對于生產和分配過程的集中控制,這些都倡導了人的本性功利觀,以及追求更多的物質消費。

“快樂并非源自于個人財富的多少,而是要過著富有同情心的生活。”

“真正的幸福和滿足……不是欲望加倍,而是有意識地減少。”

理想型社會,主張自給自足的村落社區聯合起來,擴張到更廣泛的海洋圈,進而延伸到全人類。



工作的終結


社會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生產所有的商品和服務所需的工人將越來越少,而這一過程已經開始。

08年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頂峰而又崩塌,之后失業率一直是很令人擔憂的。問題是,衰退之后,商品和產出服務不斷的增加,并沒有因為失業或者工廠減少而衰減。相反,大蕭條的刺激下,生產力大發展,效率提升。

幾個方面的案例:郵政服務瀕臨倒閉,亞馬遜的自動化正在取代整個物流環節的人力,無人駕駛汽車快成為現實了。

知識型勞動者?

大數據應用不斷創新,算法日益復雜,人工智能不斷進步。目前,大量專業學科領域,正在逐步使用人工智能。

也就是說,第一次工業革命結束了奴隸和農奴勞動;第二次工業革命減輕了農業和手工勞動;第三次工業革命,終結制造業和服務業中的大多數有償勞動,和知識領域內很大一部分專業性有償勞動。


不斷打破的社會形態

1、不斷擴張的零邊際成本經濟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經濟過程的認識。業主、工人、銷售、消費,舊有范式被打破。消費者開始自我生產,協同生產、消費和分享自己的商品和服務。

2、經濟領域的各個行業開始出現自動化,完全釋放人工勞動。


產消者和智能經濟時代

“獲得最佳公共福利的條件是所有產品以邊際成本銷售”。那么,如何支付建造基礎設施和制造公共商品的費用?

清潔網絡

運用通信技術,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等手段,聚集志趣相投的人,共同創造橫向規模經濟,提高能源利用率,引入可再生能源技術。


共享的悲劇

曾經的公地悲劇。哈丁得出了結論“共享實在太恐怖了,根本不需要將其作為一種方案去考慮。”問題是,哈丁認為共享是釋放當代社會貪婪和毀滅的禍根。但事實上,資本主義體系才是貪婪和毀滅的禍根。

共享社會,應該制定規則,自愿簽署自主管理協議。具體參考《波特爾契約》。


基礎設施

通信共享,即保證互聯網通信的非歧視性、開放性、普遍性,確保每個共享者擁有平等的介入權和收錄權。隨著互聯網企業的發展壯大,這些商業公司同時掌握了數據和算法,而我們必須建立相關的協議和規定,保證信息的透明性和客觀性。而現象被成為“社會共享資源的公司化”。

新型合作社

出于彼此共同的經濟、社會或文化需求,通過共享機制和民主管理方式,由人們資源、自發地建立的組織。

物流共享

目前物流效率低下。物流信息并未透明,打通。規避信息孤島。

第三次工業革命,需要的金融資本更少,社會資本更少,規模擴展方向是橫向而非垂直,最好是通過共享管理來實施。也就是說,資本主義市場的持續生存取決于其能否在世界上找到價值。


從市場機制到共享機制

所有權和排他權正在向使用權和納入權轉變。案例:汽車共享,從所有權到使用權。降低舒適度的同時,卻節省了家庭支持,提高了社會資源利用率。汽車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而隨著共享經濟的崛起,私家車將逐漸被取代。

讓所有權成為歷史。

共享一切。Airbnb、HomeAway。這些新的經濟模式,代表著人性美好的部分,減少多余的浪費,共享節約,培養出更多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案例,Yardle。設想出一個可遵循的系統,讓零售商可以繼續從各種物品的出手中獲得收入流的一部分,轉換到從用戶參與的協同經濟中分離的部分利益。

醫療信息的共享。現在的醫療,最早是醫生或者病例驅動型的,現在轉換成患者驅動型,患者在互聯網上咨詢互助,相互協作。并且,患者在互動社區里更容易得到安慰。

廣告的終結。廣告業可擴展的市場其實在不斷縮小,因為共享經濟的發展是分布式的、協作的和對等的,人們進行消費決策的時候,更多受到社交好友的影響,而非廣告。

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成本幾乎為零的趨勢下,在利潤率暴跌的商業行業中,越來越多的大型資本主義企業將無法長期存續。那些看似不可戰勝的特大的高度垂直一體化的企業,他們極易受到協同經濟的攻擊。


互聯網時代的共享經濟

08年的金融危機,政府對超大型金融機構伸出援手,然而,由于無法償付抵押貸款,數百萬美國人流離失所,徹底激怒了美國民眾。

替代貨幣。才是真正的社會貨幣,能使某一共同體內的商品和服務實現協同交換。在協同社會里,應該可以繞開大型金融機構等。

就業新形式。長期而言,機器人終將取代工人,勞動的邊際成本已經趨于零。而長遠來看,雖然物聯網將導致一部分工作消失,但物聯網需要少量的監管人員和技術人員。預計,到了21世紀中葉,全世界大部分受雇人員將在協同共享機制下的非營利部門工作,參與推動社會經濟發展。

幸福。正是由于對別人的感覺感同身受,進而去感受到他們的喜悅、羞恥、厭惡、痛苦和恐懼,我們才得以成為社會性生物。與他人產生的同感使我們通過彼此相應來擴張自己,并深深融入社會。當我們通道一些人缺乏同情心時,我們是說,他們的行為表明,他們不恩能夠對別人的遭遇感同身受,或是不關心,我們而那位這是不人道的。反社會終將被遺棄。

人類最初的行為動機不是貪得無厭的享受,而是追求社會交往。在我們對物質需求的最小欲望得到滿足后,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和友誼才會使我們感到幸福。我們追去的是歸屬感,而非占有和吞噬。這些結論使我們開始懷疑經濟學上的兩個重要假設:生活中我們最想要的是稀缺的東西,以及我們的欲望是無限的。實際上,我們最想要的東西不但不是稀缺的,反而是過剩的,那就是人與人之間彼此喜愛、接受和認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