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比讀書人更高階的思考者

其實我不是一個善于思考的人,看書也好,讀資訊信息也好,聽各種音頻節目也好,很多時候這些信息只是在我眼中走了下,耳邊過了下,遠遠沒有吸收,咀嚼消化。

所以,長此以往思考能力一定下降很多,哪怕偶爾有些碎碎念,很多觀點也是人云亦云,沒有一些自己的洞見。

今天我看了李叫獸的文章,談思考。連著看了幾遍,很有感悟。特別再寫下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李叫獸談了自己對“思考”對思考,并談了三個自己刻意練習的心法,我覺得非常實用。

第一個心法就是多重歸因,多問自己幾個why,這個問法可以是針對一個問題,刨根問底。這個方法我之前也看到過,叫多問幾個為什么?為什么問得越多,越能逼近問題的核心。

舉例說明一下,比如今天開會心思不集中是為什么?直接的答案只是昨天沒睡好,但是昨天沒睡好的原因又是什么?可能是出去玩到很晚。

玩到很晚的原因又是什么?可能是自己太喜歡無效的社交?這樣一個個問題問自己,就可以找到根本原因。

那我們為什么要問自己原因呢,其實就是為指導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實踐操作,并改善自己的處境。

既然是為了有操作性,那么我們就需要在深層挖掘原因與可操作之間尋求平衡。還是舉那個例子,繼續問下去,自己太多無效社交的原因是什么?可能的最終原因是朋友太多,但是你不可能和所有人絕交,這個是沒操作性。所以適合的解決方案是懂得拒絕,有的社交不一定需要你一定出現,有的時候我們只是覺得自己很重要,或者是不肯放棄任何一點點與朋友相聚的時間罷了。

還有一種多重歸因的方向是發散性的問自己為什么?這就是不滿足只有一個原因。這個類似于麥肯錫的mece原則,MECE分析法,全稱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ly Exhaustive,中文意思是“相互獨立,完全窮盡”。 也就是對于一個重大的議題,能夠做到不重疊、不遺漏的分類,而且能夠借此有效把握問題的核心,并解決問題的方法。

發散的過程是比較痛苦的。因為人往往傾向于更為省力地思考,而且往往很多事情的原因又是在你的知識框架與經驗之外的,需要你額外耗費時間與精力去搜尋資料。

第二個心法是,不要相信那個輕易得出的答案,我們之所以容易輕信答案,是因為它使我們的大腦舒服。首先人這種動物,喜歡凡事都有答案,又都希望這個答案狠輕松,比如我們古代看到天下雨,我們的古人就想要找答案,而最簡單輕松的答案就是解釋為龍王降水。同樣我們看到一個事情搞砸了,最簡單的答案也是當事人是二貨。

那么怎么防止過于輕松的答案呢,李叫獸教了一個技巧就是想象一個你鄙視的人,在他遇到這個問題時,他會給出什么答案。如果他給出的答案也是你的答案,那你就要警惕了。

PS:在這點上,我還是有些困惑,比如有的答案就是常識,哪怕你鄙視的人也能夠回答出,你如果拘泥于這個原則,會不會又有過度解釋的可能呢?

第三個心法就是不要去得到那個你想要得到的答案。有一句話叫做人們總是傾向于相信那些他們愿意相信的東西。找一個讓自己滿意的答案很容易,但是這卻讓我們盲目,且錯過受啟發的機會。如果一個原因能保護我自己的“智力”自尊,那我就會去傾向相信,哪怕這個原因是沒有洞見的,且并不是真正的原因。

比如,我們很多人了解了一些經濟學知識后,習慣于拿著錘子看什么都是釘子的感覺,把社會的萬事萬物都去生硬用經濟學解釋。如果碰到有別的解釋,我們本能去抵觸,并尋找證據反駁。

所以我發現,要增加自己的思考力,使用以上三個心法,這個過程其實是滿反人性的,首先就是需要自己花精力去多問為什么,其次不能泛泛而談找一個輕松的原因,最后還要避免自己的主觀情感。這三個心法,應該要銘記并加以運用。

我們平時學習工作的經驗是隨著時間去累積的,往往這些累積又都是被動的,如果想要成為更高階的思考者,那就需要平時主動刻意練習思考!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