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因為某種原因沒有考上清華北大,所以……

文/于格


某天幾個朋友聊天,發現一個有意思的問題。

朋友A,父親是省級重點中學的副校長,教育觀點前衛開明,堅信“最好的教育是自育”,所以從小到大除了原則性問題,爹媽從不過問。即便高三時期,父母也未曾干涉她半夜看影碟讀閑書的習慣,基本屬于“放養”狀態。回想往事,她長嘆一口氣,如果爹媽多管管我,沒準兒我能考上清華北大。

朋友B,自小學習勤奮刻苦,無奈努力和成績嚴重不成正比,寒窗苦讀卻只考上了一所專科院校。不料入學以后猛然“開竅”——成績班級第一,什么校級一等獎學金、國家獎學金、優秀學生干部,各類榮譽傍身,緊接著專升本、考研,人生就像開了掛一樣。回想往事,他也長嘆一口氣,如果早點“開竅”,沒準兒我也能上清華北大。

我呢,仗著遺傳爹媽的智力,經常在村里的小學輕輕松松考個第一名,于是從不在課堂之外背書刷題,學習狀態一貫隨性甚至懶散。二十五歲那年,突然發現勤奮才決定了人生的高度,自此一改“小聰明有余,勤奮不足”的作風,成為了一個奮發圖強的五好青年。回想往事,我也想長嘆一口氣,如果早點勤奮,沒準兒我也會上清華北大。

最終,我得出了一個結論——

我們都是因為某種原因沒有考上清華北大。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不過,這話反過來也成立,那就是,我們都是因為某種原因才在我們今天所處的位置上。



作為一所地方性大學的老師,偶爾碰到學生有這樣的抱怨:“我怎么就淪落到了這所學校?!!!”

究其背后的原因,也許是小學成績不錯中學卻開始下滑,也許是平時學習尚可高考卻意外發揮失常,也許是高考分數湊合卻填報志愿失誤,也許是已經面面俱到運氣卻差了那么一丟丟……

倘若理想和現實存在差距,我們處在一所所謂的“三流”高校,該怎么辦呢?

第一,接納現實

正如我們都是因為某種原因沒有考上清華北大,我們也都是因為各種主觀+客觀原因來到了這所大學,所以,停止抱怨,接納這個現實。

PS,如果你的實力真真兒是清華北大級別,這條請忽略不計,建議火速退學,來年再戰。

第二,換個角度看問題。

剛工作時,班上有個男生,身上頂著各種頭銜和榮譽——班長,學生會副主席,團委助理,優秀學生干部……一次,和他聊天,他說,很感謝自己來到了這所別人眼里很普通的學校。

我詫異地問,為何?

他談起自己高中時很普通,屬于扔進人堆就再也找不出來的學生。當他來到大學的那一刻,他告訴自己,我和其他人在一個相同的起跑線上,我想嘗試一下,如果努力做一些事情,最后會有怎樣的收獲。大學四年,他競選班委、學生會,積極參與、組織學校的各類活動,四年之后,他所擁有的成就遠遠超過了自己當年的預期。

最后,他感慨,如果當年考上了一所更優秀的學校,也許就只會安安分分當個“鳳凰的尾巴”了。

所以,換個角度看你的現狀——每個情境之下,都有選擇的余地。你可以渾渾噩噩,也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奮起。“雞頭”或“鳳尾”并不是問題的關鍵,真正的關鍵是理解、接納自己的處境,繼而積極地尋求改變和提高。

第三,選準一個方向,做好一件事情。

我見過,有的學生學習刻苦,勤學好問,不懂的問題會上網搜索相關的教學視頻,渴求知識,也渴求自我成長。

我見過,有的學生上課總是坐后排,考試成績向來普通,卻是班里和系上的學生骨干,活躍在各種校園活動和社會實踐中。

我見過,有的學生一邊做兼職一邊學習別人的創業經驗,成績一路紅燈,卻摸爬滾打開始了自己的事業,四年過后,已有200萬的身家。(純屬個例,請勿盲目模仿)

大學里,對“成功”的界定是多元化的,成績從不是衡量一個人的唯一標準。所以,怎樣才算“不虛度”這大學時光?想了許久,我想答案或許很簡單——選準一個方向,做好一件事情。可以是成績、能力,可以是興趣愛好,可以是交到了人生中的幾個摯友,可以是談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愛……總之,不虛度,就是對時間最大的尊重。

但最為痛心的是,看到有學生的生活只有三個“關鍵詞”——吃飯,睡覺,玩游戲。一晃眼四年過去了,回憶大學時光,光影交錯中只看到四個字——一片空白。相較于這四年的缺失,更嚴重的后果是,在這最應該奮斗的人生階段里,你養成了一種難以更改的惰性。試問誰見過大學里“混沌度日”的人一畢業,就“巴拉巴拉小魔仙變身”,成了奮發圖強的“有為青年”?

我的課堂中,從不要求每個學生都要認真聽課,正如我們無法要求每個學生都要考第一名。但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找準屬于自己的那個方向,用心地做好一件事情,不虛度這韶韶年華,足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