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嬤嬤
一座千年小鎮,承載了很多代人的記憶,它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有個獨特的名字,呂城。生活在這里的人們都沒意識到,它已存在千年有余,至今仍舊屹立不倒。
據說三國時東吳大將呂蒙在此屯兵筑城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因此而得名。它處長江中下游南岸,位于三金美稱的江南東部,地勢平坦,地質狀況穩定,巖性較均勻,具有良好的地載力。
十二月的呂城依舊生機勃勃,走在大街上,總是能聽到熱鬧的聲音,聽人們說熟悉的方言,方知這片土地給我的安心,這應該就是對家鄉的眷戀。
街道依舊呈十字形,分為四條路,南北銜接的這條路上來來往往的行人絡繹不絕,東西那條路上都是平常百姓住的房子,也有些小吃,賣衣服,鞋子的店,人流始終很少。
走在南北銜接的這條路上,不遠處看見位于小鎮中心的小學,這座小學已存在一百余年,幾代人都曾在這里學習。聽父親說過,這小學曾經在打戰時期,一半是學校,一半是寺廟,也有很多抗戰的而犧牲的人被埋在著深深的土地里,學校里有一棵梧桐樹,已屹立不倒六十余年,它的枝干早已伸長很遠。它的根遍布整個校園,你如果仔細發觀察,它的根部有些拱起來,流言曾說它的生長的土地里有被犧牲的人埋著,才會長得如此之好。再往前是操場,角落處會發現有一口井被鎖著,至今不知為什么,傳言那是死去的人們的安息之所,不便被打擾。這也許就是小鎮的舊事,不被提起,籠罩著一層神秘感。
小學的對面是面粉店,從我有記憶起,它已存在至今,人們時常去買面,買餛飩皮,每逢過節這家小店時常熱鬧。再往前有一家兒童商店,里面琳瑯滿目,皆是學生所需要的物件,這家店陪伴了我的上學記憶,老板仍舊如當年模樣,見面總會寒暄兩句,感嘆歲月的流逝之快。這家店的對面是一家照相館,名字叫紅梅,記憶里小時候總是會這家照相館拍照,幾歲的我,十來歲的我,二十歲的我,都存在這家照相館中。
再往前走,你會察覺有個賣報的攤子,老太太每天清晨就會開始坐在這,小時候學校總是會會要求買報紙讀書,我總是會經過她的攤子,買一份回學校,至今我仍記得這位老人家,也許她早已不記得我。繼續往前,岔路口有一家新華書店,記憶中的我總會去買書,有學習的,有喜歡的漫畫,哆啦A夢,總是會隔段時間就去買更新的書,不亦樂乎,那時候所有的樂趣都在那里,陪伴了大部分的童年。
繼續往前,踏上一座大橋,這是橫跨在大運河間的橋,走在橋間,看著大運河里來往的船只感嘆歲月,聽老一輩的人說過,曾經他們年輕時都要開河,那時候沒有大運河,通過人力來疏通渠道,一步步才有了今天的大運河樣子,雖然已沒有當初那樣的模樣,至少有著老一輩的影子。
走下橋,靠近橋的邊上有一家水果干炒店,很多人都喜歡去那里買水果,新鮮,好吃,干貨也很實惠,往前走一段路,拐進胡同走一段路,到了我的高中,它已有60多年的歷史,曾經也是重點高中,出過一些名人,莘莘學子曾也以學校為榮。而如今,學校最后一屆學生離開后,就再也不招生,留作他用。
返回路程,走至東面,那里如今也開始繁榮,菜市場的規范,超市,幼兒園,開始有些生機。曾經,菜市場是在南面大街上兩旁,賣肉,賣蔬菜的吆喝著,來來往往的行人走在路上看著,買著,我曾是這里的常客,賣菜,賣肉的攤主見到我,總是和我打招呼,因為我總愛到處看,到處比較再買。如今,走在規范的菜市場里,只是隨便買些自己需要的,或者去超市買些蔬菜,很少來菜市場。
每年的四月初一,這小鎮比往常熱鬧,這一日是呂城廟會,人們都很高興,擺攤子,雜耍,小吃,應有盡有,人們放下手里的工作,總是一起歡笑,趕集,好不熱鬧。
途徑一家老店,師傅嫻熟的手藝,正在熟練的翻滾著餅,這個餅叫做“烤餅”,是小鎮的特色,將一團面粉搓成疙瘩,再揉順至圓,放入韭菜肉餡,繼續搓,壓扁,用棒子將其搓成圓餅,薄薄的一層,放入油中,聽到油煎的聲音,不一會,一塊烤餅出爐,那淡淡的香味足以勾起你的食欲,讓你甚是想念它的味道,每逢中秋,家家戶戶總會在家里自己做,大家一起吃,寓意團圓的意思,每每想起烤餅的味道,我總是有些嘴饞。
往回走,瞧見了電影院,仍舊那樣子,只是被粉刷,似煥然一新,小時候,總會有段時間去看電影,興奮不行,暑假總會和小伙伴一起去看,懷念當初的記憶。
走在回家的路上,如今的路兩旁都建起了幾層樓,水泥路,當初,周圍只是農田,坑坑洼洼的路讓人有些糟心。時代在進步,如今的小鎮也在進步,越來越好,交通的便利,生活的方便,給人們提高了生活水平,增添了樂趣。
每逢五號,十號,十五等,是小鎮的趕集日子,許多人們總會聚集在大街的某個路口,互相聊天,賣東西,熱鬧非凡。
這座小鎮,給了我溫暖,有著許多童年的記憶,在我最艱難時,它總能給我安慰,繼續前行。
在這座小鎮的懷抱,我總是能夠過得開心,笑的自在。
關于這座小鎮,我總會情不自禁念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