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這三點:拒絕孩子不再難

圖片發自簡書App

文/桐陽媽

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當自己的需求,不能夠滿足時,是一種挫折教育。

對于孩子來說,比如看到玩具讓買,看到零食讓買。別的小朋友去旅游,在幼兒園描述去過那里,有什么風景,看到了什么新鮮事,孩子回家也想去旅游。

養育孩子,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不管家長經濟條件如何,買了多少玩具,去過多少地方,但是,總有一些是滿足不了孩子,所以,學會拒絕孩子很重要。

想要學會拒絕孩子,經過實踐的經驗分享出來,最重要就是這三點:

1.家長管理自己的情緒,情緒平和,才能夠解決問題。

比如,孩子需要一個玩具,家里有類似的玩具,家長不想給孩子買,可孩子非要。家長的火氣一下子就點燃了,開始責怪孩子怎么這么不懂事,家里有玩具,給你買了也不玩。

當父母有怒氣開始責怪孩子的時候,恰恰轉移了孩子需要玩具這件事,孩子從買玩具這件事轉移到和父母情緒對抗上。

有時候,孩子無理取鬧,真的不是得不到玩具,而是家長說孩子不乖,不聽話,家長對孩子的否定。

孩子心理其實在說,買就買,不買就痛痛快快的說,不給買,完事,找那么多理由干什么 ?

管理好情緒是解決問題的萬能鑰匙,因為情緒制約思維,思維影響決策。所以想拒絕孩子,先調整情緒,使情緒平和,再去用方法。

2、傾聽孩子,讓孩子出解決方案。

情緒平和,不抱怨,不指責,不批判的傾聽孩子,讓孩子出解決方案。

如果孩子的方案,家長不接受,可以用我信息,表達你的看法,而不是責怪孩子。

當你表達自己的觀點,那孩子接受的信息就是我可以表達自己的需求,不是我不夠好,是媽媽不能滿足我。

就事論事的解決問題,純粹變成玩具買不買,零食吃不吃的問題。沒有情緒的對抗,沒有不尊重,而是商量解決方案。

給孩子一種選擇權,讓孩子感受到尊重和理解。

我每天給倆娃每人兩元,讓她們自己選擇買零食還是玩游戲,還是坐搖搖車。

姐姐一般會選擇玩彈珠游戲。妹妹選擇坐搖搖車,有時妹妹坐完搖搖車,還想玩彈珠游戲。我會告訴妹妹,你剛才自己選擇坐搖搖車,想玩彈珠要明天。

二寶雖然兩歲多,她也明白自己的選擇。大家都說孩子乖,別的孩子坐幾次,她只坐一次,因為我不責怪孩子,就是給孩子選擇,孩子有點做主的感覺。

比如,上次一個媽媽的問題,孩子喜歡玩奇趣蛋,每天都要去買。而父母認為,這個玩具價格也不便宜,里邊就那么點東西,不想去給孩子買。這個時候,把問題給孩子,讓孩子出解決方案。

模擬一下媽媽和孩子可能的對話:

孩子:我要買奇趣蛋。

媽媽:你還想玩,覺得很有趣。(看見事實)

孩子:恩。

媽媽:你已經買了好幾個了。(陳述以前已經買過。)

孩子:我還要買,就想玩。(孩子當下需求)

媽媽:你告訴媽媽樂趣在什么地方?(詢問孩子)

孩子:能夠拼圖,特好玩。

媽媽:這么好玩,以前的不夠珍惜啊。(陳述以前玩具處理方式)

孩子:每個奇趣蛋不一樣。(孩子找還要買的理由)

媽媽:哦,沒有相同的玩具,媽媽不可能都滿足你。(表達父母觀點)

孩子:我就想要。(孩子堅持)

媽媽:今天還想要?(理解孩子)

孩子:恩。

媽媽:今天給你買了,那明天,后天怎么辦呢?(后期還要不要,讓孩子出解決方案)

孩子:都要。(孩子不中你的圈套)

媽媽:天天要,媽媽滿足不了,你再想想怎么解決。(表達媽媽不可能滿足)

孩子:今天買了,以后不要了。

媽媽:我們說好了,你選擇今天買,以后不給買了,媽媽相信你能做到。(對孩子信任)

孩子:恩。

媽媽:好好珍惜今天這個,丟了后期沒的玩了。(提醒孩子,媽媽以后不給買了)

整個過程沒有發生沖突,就是在買玩具上商量解決方案。相互之間尊重需求,商量結果。孩子今天買了玩具,滿足這個當下,對后期的需求做出承諾。

或者商量其它方案,父母不同意孩子的方案,再讓孩子出解決方案。

今天雖然滿足了,但是后期拒絕了孩子的需求,孩子還能夠感受到尊重。當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的時候,孩子對自己的承諾超過大人。

有些父母會說,她家孩子不可能這樣,不買玩具會哭,會撒潑打滾,不離開商店。

其實,這個關鍵點不在孩子,在于大人的處理方式。

孩子哭鬧,這樣做為了能夠達成一種目的。以為孩子傻啊。哭鬧,家長舍不得孩子哭,一邊訓斥孩子不懂事,一邊妥協,給孩子買。孩子知道這個辦法管用,下次還用,這就是一種循環。

所以,拒絕孩子 ,要允許孩子哭,讓孩子釋放情緒。沒被滿足,很難過,媽媽理解你,陪伴你。孩子的情緒被看見了,也釋放了,孩子就會脫離難過這個當下,接受了拒絕。去干別的事情,又到別的當下。

3、做真實的父母,痛快表達滿足不了孩子。

有些孩子做了承諾,但是看到吃的,玩具,早就把以前的約定忘記了,怎么辦?

這個時候,仍然需要父母傾聽孩子,同理孩子的感受,看見孩子的情緒,看見孩子的需求。同時做真實的父母,不想滿足孩子,就痛快的告訴孩子,你的需求沒有錯,也不是你不夠好,是媽媽不能夠滿足你。

比如,我以前做過一個案例,孩子刷完牙還想吃糖。需要大人積極傾聽孩子,理解孩子想吃東西的感受,有時候大人還經不住誘惑呢,何況一個孩子呢?

具體步驟如下:

孩子:媽媽,我想吃糖。

媽媽:你想吃糖啊,媽媽可不同意,因為你都刷牙了。(面帶微笑,語氣溫柔)

孩子:媽媽,不要,我就想吃糖。(孩子有情緒)

媽媽:你非常想吃糖啊。(這是陳述孩子的所需)

孩子:是啊。

媽媽:媽媽也喜歡吃糖(和孩子感同身受)。

孩子:糖甜甜的好吃。

媽媽:是啊,媽媽也想吃,但是媽媽刷完牙齒可不敢吃啊,那樣媽媽就牙疼了。寶貝,你看你的牙齒都壞了,上次你還記得補牙的疼嗎。

孩子:媽媽,我記得,我都補了好幾顆了。

媽媽:上次為啥牙齒壞了,是不吃糖弄的啊。

孩子:是的,媽媽。

媽媽:所以,我們刷完牙齒就不能吃糖,沒刷完牙齒之前可以吃一塊。

孩子:好吧。

媽媽:媽媽今天沒給你糖,你心理挺難過,明天你沒刷牙前,記得提醒媽媽給你補一塊糖啊。(或者說可以給孩子買其它,或者陪孩子玩,根據孩子情況自己都可以調整。)

孩子:好的.

媽媽:那咱們倆去讀小熊拔牙的故事。

孩子:好

媽媽真實的表達不能滿足,并告訴吃糖的后果,孩子堅持要,溫和表達不能滿足。孩子怎么哭鬧要堅持,你的怒火不起,就這樣陪伴,孩子知道沒什么用,一會累了就睡覺了。

有些父母喜歡把玩具,零食,旅游當成獎勵。這看起來是獎賞,但是我認為這是一種誘惑,讓孩子天天生活中期望和遺憾中,消耗能量。

滿足孩子就滿足,不滿足就拒絕,孩子滿足了高興,不滿足就哭,哭完孩子不會惦記,該干什么干什么。

有些父母可能會擔心拒絕孩子,會不會給孩子傳遞匱乏感。

大女兒6歲了,孩子玩具不多,衣服也是別人送的多,零花錢沒有,孩子沒有任何匱乏感,拒絕了難過一會。過了那一陣,高興的去玩了。尤其以后也不惦記這事。

大女兒坦然接受拒絕,但是有啥需求,也經常表達。比如,最近看小區很多孩子騎平衡車,她就問,什么時候能夠給她買。她什么時候去澳大利亞玩,什么時候去南極看企鵝,什么時候去海底世界,孩子很自然的表達自己的需求,這些需求是不是比一個玩具,一次零食需求難度大吧。

我不通過孩子做好什么事情去獎勵孩子,讓孩子盼望和期待。

高興,難過,沮喪,這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情緒,讓孩子體驗每個當下,孩子才能真正的生活在當下。

另外,匱乏感不是通過拒絕產生的,而是通過你的需求是不對的,你不夠好,不值得擁有。不是拒絕本身,而是由于拒絕產生的對人格傷害。

比如,老婆和老公去買衣服,老婆看上一件衣服,老公說,這件衣服看起來不合身,不用買。老婆雖然有些難過,但是能夠接受不買。

如果老公說,這件衣服和你不配,你不值得擁有,或者說,家里那么多衣服,你就亂花錢。沖突就會產生,而脫離了這件衣服是否買,轉移到為啥就不值得擁有,由此要產生內耗,再讓你買衣服,啥心情都沒有了。

對于孩子產生匱乏感,也是這樣,孩子需要玩具,家長說,你這孩子怎么這么不懂事呢,怎么這么不聽話呢。別的小朋友不像你這樣,給孩子傳遞你不夠好,有需求是不對的,玩具不值得擁有,這才是真正的匱乏感。

人的需求不可能都滿足,接受拒絕也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能力。

讓孩子從小能夠有一種認知,我可以有需求,需求也沒錯,但是我的需求可以不被滿足。
從小有接受拒絕的能力,等成年后,接受面試的拒絕,朋友的拒絕,工作的拒絕,戀人的拒絕,都會坦然接受。

另外,自己能夠接受拒絕,那也同樣能夠坦然拒絕別人。

有些人在談戀愛中,明明不喜歡對方,就是不敢痛快的拒絕,倆人都痛苦。這可能就是從童年一個玩具,一次零食,一次旅游,父母不痛快的表達拒絕,對成年產生的影響。

如果你對拒絕孩子很困惑,從今天開始不抱怨,不指責,不批評,拒絕孩子一次,你就會得知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有多強。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