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
主題
第二課:胡慎之-了解,是為了接受;修復,成為自己的途徑
孩子與媽媽,各自需要什么樣的功課,具備什么樣的能力。作為孩子具備健康的人格,會影響其一生的方方面面。
1歲前的主要功課是很好的活著,好壞取決于媽媽,媽媽會決定孩子自我的價值,人格最基礎原始價值部分:建立自媽媽如何照顧、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最初的價值是由他人給予的。
1歲后開始生命的功課,與應試教育的功課存在根本差異。
第一個功課:好奇感。需要孩子完成爬行、行走等能力。很多養育者會出現替代情況,會削弱孩子的成就體驗。
第二個功課:認知世界:什么是我可以控制的,什么是不可以控制的;什么是可以達成的,什么不可以達成,世界是按什么規律來運作等(提及武志紅巨嬰概念:0-1歲的全能感、共生無邊界、無法承受的自戀破碎(直接體現是憤怒、責備、推卸責任))撫養者是允許且給予孩子條件去探索世界。
第三個功課:分清你我,建立核心的“我”,媽媽和我不是一體。
第四個功課:從一元到二元到三元,建立關系的能力。
這些功課需要養育者幫助孩子來完成,所以媽媽會有自己相應的功課:一、承認和看到寶寶是一個人,不是我的一個部分(孩子不是我的一個部分,不是受我的掌控與操縱的),他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為模式、自己的喜怒哀樂。二、打破作為媽媽這種美妙的感覺:當孩子不按自己意愿行事時的挫敗感。三、孩子與其他人建立關系,也可以是媽媽幼年時沒有完成的功課,“分離”:媽媽可以承受這種分離的感受。四、媽媽需要承擔更多的事情,更好的照顧寶寶(比如輔食的制作提供、清潔更多臟亂的環境、更多的麻煩等),更好的共情能力。
媽媽通過功課獲取什么能力:一、共情能力(非察言觀色、投其所好):可以敏感的捕捉到對方的情緒。(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對方是可以接納的,作為1歲后的主要撫養者,要能夠讓孩子在遭受各種情況時表達出自己當時的情緒感受,并且接納)。二、獨處的能力,可以一個人很安心的待著。三、尊重別人邊界的能力,對方是獨自的一個人(不要犧牲自己去滿足別人,類似“我為你好”,希望別人也可以犧牲自己去滿足別人,例如“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這碗飯你必須吃完”、
1-2歲孩子進入偏執分裂期,就是我要維護我自己的東西、堅持做自己:比如會惡搞媽媽,一定做媽媽不允許做的事情,媽媽拒絕后孩子還是堅持,目的在于獲得媽媽的認可。
佛洛依德有個“肛欲期“,也在1-2歲期間,就是孩子要控制自己的大小便,提及中國人提前訓練孩子大小便會影響孩子自己控制大小便的成就體驗,引申出中國人特別容易爭論,在于害怕自己失去控制權。(感謝有尿不濕,感謝我們這些不去提前訓練如廁的”懶媽媽們”)這么小的孩子會認為大便是自己的一部分,提前將大便排出來,那么有些孩子喜歡玩大便,有甚者會吃大便,源自他認為大便是他的一部分,這是一個正常現象。
1-2歲期間要讓孩子有自己的掌控感,過多控制不遵循孩子發展的規律,會給孩子帶來失控感,到成年期容易變成這一生都在追求掌控感、出現過渡補償等。
1-2歲的孩子還有一個就是自我滿足的能力,覺得做到一些感覺不錯,內心會很美好,并可以泛化到感覺身邊一切都是美好的。被很好滿足的孩子,成年后不易受人影響,且懂得尊重他人,善意的與他人相處;反之,一有機會便會去補償性的滿足自己,不斷追求被滿足的感覺。
由上引申出還需要尊重事實的能力,現實檢驗的能力,如何讓孩子有這種能力:當他摔倒時,告訴他不小心走路就是會摔倒,摔倒了是會疼,對孩子不要保護過多,要允許孩子跟自己分開,會影響孩子無法完成這種對于現實檢驗的體現。(媽媽的自我價值滿足來自為家庭、為孩子的付出;當與丈夫的關系無法美好時,會將重心放在孩子身上,但需要分離時會無法分離,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一部分)。
1-2歲期間還培養專注力,即自我負責。比如當孩子自己在研究什么東西,媽媽為了確認孩子安全經常去打擾;還不能很好自助進食時經常被說這樣不對、這樣會臟一類的打擾;媽媽要能接受孩子在進行探索、訓練過程中的失誤,及由此帶來的工作量、焦慮感,不要去侵犯、打攪、掌控孩子。當孩子專注于做某事時,要能去鑒別自己腦子里“不能放任孩子這樣,這樣是不對的”的話語,不要去打擾孩子。
2歲左右,這些能力具備了,那就可以很好的去過渡到3-5歲,但如果沒有具備,那么后面總要去償還。
---生命沒有太多意義,更多是生老病死,如果一定要說意義,那么便是我們如何去賦予生命的意義。? ? ? ? ? ? cherry(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