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思聰終于要辭職了,就在入職不到一個月的時候。
復旦大學金融系本碩連讀,海外實習背景,畢業后進入業內數一數二的大公司實習。
又從眾多實習生中脫穎而出,順利殺入正式簽約的四人組。
一切看起來都非常順利。可誰又能想到,一起入職的四個人里,他是第一個干不下去的。
為什么?
看了《平凡的榮耀》的朋友都知道,實習期已經接觸核心項目的高思聰,入職后直接被直屬經理按在了“冷板凳”上。要么沒事做,要么干點裝訂文件的體力活。主動表現可以嗎?他寫的行業分析報告,經理連看都不看一眼。
“還不如科技組的一盆盆栽有存在感?!?/p>
這對于樣樣占第一的“學霸”來說,無異于致命打擊。
所以,如果時間能倒回,在校招的時候,高思聰還會選擇金宸資本嗎?
如果不選金宸,他還會有更好的選擇嗎?
01 迷茫很正常,但千萬別踩坑!
選擇,對誰來說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還沒走出校門的大學生。
站在校園與職場的交界處,感到迷茫,是非常正常的。
畢竟未來有那么多不確定的人與事,就算學歷、智商、能力如高思聰這樣的“三高”人員,也不可能會想到,入職后遇上了“冷酷到底”的江南經理。
再加上身邊還有很多聲音,告訴你:大公司有發展,小公司鍛煉人。回老家更安穩,去一線城市有未來……不迷茫才怪!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千萬別輕信“先就業,再擇業”的說法。
乍聽起來,這話似乎沒什么問題。而且應該是大多數“就業輔導員”一再強調的:“你得先有個工作,才能在工作中慢慢知道什么更適合自己?!?/p>
其實,每個人的一言一行,都有他的目的,學校的老師也一樣。
等你上班了,會知道一個叫做KPI(關鍵績效指標)的東西,你完成KPI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到手的獎金收入。
畢業生的就業率,就是老師們的KPI。
這下懂了吧?
哪怕你去送快遞,只要能幫他完成指標,就是對的。
甚至我還聽說,有的學校會扣發“沒簽約”學生的畢業證和學位證,簡直是為了個人利益“不擇手段”了。
好了,說回我們自己,對于應屆畢業生來說,第一份工作是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將決定你走入社會的起點與格局。
這不單單是錢的問題,而是決定了你未來3-5年,甚至更遠的人生怎么過的決策。
雖然我們無法確定未來的工作環境,直屬上司是怎樣的,也不能詳細規劃出未來職業的具體發展軌跡,但了解些大致的方向和經驗,還是能幫你少一點迷茫,多一些篤定的。
下面,我就和你仔細聊聊幾種常見企業特點,供迷茫中的你參考。
02 最喜歡應屆生的國企
除了公務員和編制事業單位,最穩定的,就是國企了。
【總體特點】收入偏低,福利不錯,穩定性非常高。
父母那輩人里,很多人都是畢業后進了國企,一干就是一輩子,生老病死單位都包了。
但上世紀末的國企改革,讓很多習慣鐵飯碗的老員工被迫下崗,老國企的穩定性就此被打破。到了今天,大部分國企經過股份制改革,基本恢復了穩定運行,也自然又成了大學畢業生的首選。尤其是石油、銀行、國家電網這樣的國企,相對穩定,收入也不低。
不僅畢業生喜歡穩定的國企,國企也最喜歡“一張白紙”的應屆生。
對于求穩的國企來說,有過工作經驗的人,不穩定因素遠大于其自身價值。
所以,每年校招,國企招聘都是備受矚目的“重頭戲”。
即使應屆生入職后又辭職走了,影響也遠小于一個“不聽話,有個性”的往屆生。
【國企的員工】
在國企工作的員工,每個人都是一顆螺絲釘。只要做好份內的那份工作,保證整個生產流程能正常運轉,就可以了。
工作的機械性和重復性非常非常高。
除非自己主動學習,否則很容易被慢慢“煮熟”。如果再回到社會上找工作,毫無優勢而言。
畢竟國企的大方向是“求穩”,整個企業的框架是限定好的,即使你再有能力,也不可能逾越這個框架。所以,你的個性很難有發揮空間,更談不上創造出價值。
【結論】
如果你希望自己一畢業就過上朝九晚五的規律生活,然后娶妻生子,安安穩穩、踏踏實實地過這一生。那去國企,是個不錯的選擇。
03 榨干就換人的外企
我研究生有個同學,畢業時經過8輪面試,進了當時的谷歌中國。收入是我們的十倍左右,非常讓人羨慕。
【總體特點】高收入、國際化、變動頻繁。
后來,隨著谷歌中國的退出,我那同學不得不再次找工作。但畢竟之前掙得多,也基本夠“休息一陣”了。
雖然現在外企的收入優勢,已經沒有那么明顯,但國際化的光環依然存在。至少你得外語過關吧,接觸的項目與資料也是相對前沿先進的。
還有就是外企的管理制度,大都是以國外母公司制度為基礎,再適當進行一些本土化。你可以學習到相對規范的業務流程和業務技能,熟悉流程控制管理系統,對個人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外企的員工】
但畢竟你是在外企,人家最信任的永遠是本國的員工。
所以,當你發展到一定位置,天花板就出現了,而且很難靠勤奮努力打破。
那我就安安穩穩地在這個位置上做螺絲釘,行不行呢?
對不起,外企不是國企,你不可能在某個位置上干到退休。
當你的工作能很輕易地,被應屆大學生所取代,你就會被慢慢邊緣化……或者領導主動找你談離職,給你一筆補償金,或者更狠點,直接不再和你續簽合同。
當然,如果在被淘汰前,你已經進入了公司核心層,就另當別論了。
除此之外,在外企工作還有一個“撤資”的風險。像2010年的谷歌,以及諸多因為公司戰略調整,而逐漸消失的本土企業。
【總結】如果你想趁著年輕多賺點錢,多學點本領,去外企準沒錯。但也要做好未來重新回到就業市場的準備。不過,一般來說,從外企出來的人才,還是很搶手的。
04 拿青春賭明天的民企
這兩年,BAT、華為、小米等眾多成功民營企業,成為招聘市場上的新貴。
【總體特點】大浪淘沙,活下來就是好樣的!
據統計,中國的私營企業,平均壽命不超過三年半。
即使在江浙等創業環境相對較好的省份,創業成功率也只有5%左右,而全國的創業平均成功率僅為2%。
然而,不管規模大中小,民營企業創造的工作崗位也是最多的。
【民企的員工】
為了說明情況,我把民營企業分為【成熟型和起步型】兩種。
成熟型:像BAT這種,已經過了全員艱苦創業的階段,體系相對健全,也有能力與意愿培養有潛力的新人。
起步型:創業伊始的公司,往往是一個人當n個人用,能省點是點。
所以,對于應屆生來說,成熟型民企是首選,起步型企業往往需要的是過來就能干活的,對于他們來說,根本沒有富裕的時間和耐心去培養一個新人。
如果不幸,你入職了一家起步型私企,就要做好一個人身兼數職,從頭搭建工作流程體系的準備。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想,有了這種鍛煉,對你以后自己創業是很有幫助的。
一碗小米粥創業的雷軍
【總結】
在成熟型民企中,你的穩定性比外企高,比國企低;收入比外企低,比國企高。
如果沒有未來創業的打算,就盡量別進起步型民企。
05 高思聰用不用重新選?
好,說完了幾種招聘企業的大框架和未來前景,我們再來看高思聰的問題。
以他的條件,進入一家成熟型民企,算不上最好,但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因此,面對“坐冷板凳”的現狀,他需要的是盡快調整自己,找到出路,而不是盲目辭職跳槽。
比如說,在講究“職場潛規則”,層級秩序分明的能源組,他就混得如魚得水。
并不是金宸不適合他,而是科技組江南不適合他。
其實啊,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如果按照高思聰的性子來,繼續在能源組發展他的老練世故,大概以后只會多了一個職場老油條,少了一個優秀的投資人。
曲總的安排,應該有他的道理,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總之,面對第一份工作,你會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是很正常的。
但不管怎樣,千萬不要抱著“只要能收我,給多少錢都可以”的心態里去找第一份工作。
迷茫,正說明你認真思考了這件事情,雖然一時還沒有明確的答案。
但隨著接觸的企業變多,對自己的未來設想逐漸清晰,你會自然找到答案的。
今天的3類企業框架,就是個不錯的參考。
如果覺得有用,不妨把它轉發給你的朋友們吧~
我們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