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不等于np,自己想出的答案和判斷別人的答案是否正確,何者較容易。湯川看穿了一切,花岡靖子自首了,石神也被捕了,那個流浪的人也枉死了,所有的心血都白費了。草薙聯系起了整個故事,感覺X的獻身毫無意義,只是為了證明那無為的愛。
首先,3月9號晚,花岡靖子殺死了富慳,石神告訴她可以保護她。于是10號上午請假,找到了住在貧民窟中的流浪者,讓他在富慳住的酒店待到晚上,再約他到指定地點殺死他。偷全新的自行車,為了讓他人早日報警,十號晚上,靖子不可能沒有不在場證明,因為她本來就是9號晚上殺的人。自行車上的指紋只是為了讓人誤認為死的人是富慳。從而將查案矛頭指向花岡,可是這完全是另一件案件,她的嫌疑越大就越安全,所以案子不可能有進展,因為針對一般人自以為是的盲點出題。就像數學天才石神出的考題一樣。
文中提到石神每次考試都會出一些利用思維定勢解答看起來是幾何問題其實是函數問題的題目,讓學生抓狂不已。有一次期末考,學生森岡不滿要學這晦澀難懂的數學,認為數學的學習毫無意義,期末考試也應該像成年人一樣處理。石神抓住機會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由聽說森岡喜歡騎摩托車提到加速度的問題,再聯系到“這種加速度的變化,就是那一刻的速度微分,行走距離就是把不停變化的速度加以積分”。這里面就運用到了微積分,可森岡也反駁,賽車手是靠經驗和直覺取勝,才不管這些!“可是從旁協助比賽的專家并非如此,他們知道在哪里加速度會贏”,石神的回答完美無暇。這是這本書中很讓我動容的一個情節,石神毫不費力的例子,讓那些持有讀書無用論的人啞口無言,我們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幾乎可以運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的例子,石神還可以舉出很多。
盡管作品的一開始我們就知道了殺人兇手和殺人動機,可是卻不知石神是如何完美的引誘警察一步步墜入他設計的陷阱,一個自以為是的陷阱。不過只要換個角度,問題變得異常簡單,凡人想以復雜的手法掩飾某件事時,往往因復雜而自掘墳墓。可是天才不會這樣做,他們會選用極為簡單但常人想象不到也絕不會選擇的方式,把問題一口氣復雜化。他將騙局寫到了極致。可湯川看懂了騙局,故事止住,不過還好湯川發現了問題的癥結,不然靖子開始接觸的男人工藤或許又將死于數學天才石神之手。
記得里面湯川在和石神對話時說到:對于為何要學習某種東西抱有疑問,本身理所當然,唯有疑問解除了,才會產生求知的欲望。就如自己學習現代漢語本身也不是為了面對不可未知的文字獄而學 。
盡管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宗教 ?但總有不顧一切沖出所有冷靜和理智的情感支配著我們做出不是那么科學的決定卻被奉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