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思考是難得的品質,也是投入產出比最高的事。平時我會把思考記錄隨手寫在微博(@韓敘HanXu)上,年底回顧2018全年,選16條共享出來。
01
想想,你開了一個小飯館,什么最重要?是不是把新來的客人都伺候好,讓他們以后常來,讓他們帶朋友來,對吧。所以,一個app也是同樣的道理,先把新用戶伺候好吧。具體怎么做呢,看他們從哪來(就知道有什么用戶特征),給他們最好的服務(內容、價格補貼等資源傾斜),勾引他們做出更多事(互動、分享、登錄等行為)。
舉幾個新用戶留存的案例:
1.買車之后,4S店會時不時打電話告訴你,有各種優惠的保養維護活動,他們希望車主買完車也可以經常回來消費,優惠活動就是理由。
2.我出完書之后,還會有編輯約我出書。雖然我早已枯竭了,但對于大海撈針的編輯來說,寫過書的人再寫第二本的概率,遠大于從零寫第一本的。
3.新開張的飯店,在你第一次光顧之后,會發一張優惠券,下次來可以打折。
4.去拳館學打拳,負責體驗課的教練很熱情耐心,能力也高于平均水平。保證讓你體驗一次之后感覺很爽,想交錢報名學下去。
快速獲取新用戶有很多辦法,渠道投放、活動拉新、口碑帶來自然量等,或多或少,都是會有一些的。老用戶持續活躍,拼的是產品價值和品質,是做好這個產品的基礎。
但新用戶留存就不一樣了,如果做不好,獲取來的新用戶都流失了,獲取階段做的再好也沒用,花的錢也都會浪費;產品品質再好,也需要過了新用戶留存這個階段,流入老用戶大池,才能體驗到。
02
AARRR里最后一個是推薦,或者叫自傳播。這個環節里能做的事不多,前提是要產品先做好,然后為用戶傳播提供介質就可以了。簡單的說,用戶想發個朋友圈微博,想討論這樣的口口相傳,總要有個話題吧,總要有個東西可以拍個照片吧,總要能讓用戶覺得有趣好玩吧,這就是在這個環節要做的事。
去年騰訊公益的一元購畫活動,能爆出來的原因,就是提供給用戶了一個傳播的介質:一幅畫。
03
目前出來吵吵「用戶增長」的,大概有這幾類人:1.搞咨詢的,不一定自己干成過,但可以收費指導你干;2.照搬國外增長案例,比如Uber、Dropbox,但放在國內基本沒用;3.認為H5裂變就是用戶增長的全部;4.少部分真正在做但也沒做好的人,比如我。真正有成功案例又出來說的人,是非常少的。
和張亮聊有關用戶增長的書。為什么有一本書我倆都覺得很好,但賣的卻不好。原因是:國內對用戶增長的理解,只是拉新或者獨立的某個小技巧。而這本書是系統的講了用戶增長的方法論和實踐技巧,并沒有重點寫很多拉新的案例或黑科技技巧,讀起來不那么爽。但實際上,那些案例和技巧看了也沒用,根本無法復制,只是你看的時候爽而已。國外的案例更沒用。
理論上說,真要學習或研究用戶增長,應該是系統的思路和方法。因為增長是另外一種工作思路和做事方式,說這是噱頭的人肯定是外行沒做過瞎逼逼的。但也不能把增長就定義成拉新獲客,這就太狹隘了。
但為什么只是拉新獲客各種國外案例的書賣的好呢,因為切中需求,大家不知道怎么獲客,而且這種書看著特別爽,讓人覺得有很多可以嘗試的方法,對未來一個月的工作充滿希望。雖然是扯淡吧,但需求是實際存在的。
04
說一個增長秘籍之前,先講個案例。我的減肥大業一直不見成效,體重數據一直很穩定。
于是我想到一招,數據馬上有了改觀:換了一個體重秤。。。所以我說的增長秘籍就是,查一下你的數據統計有沒有問題。
05
為什么要做活動?突然覺得這個問題很多人沒想清楚過,包括我。做活動,肯定會帶來短期收益,比如GMV或用戶活躍度提升。電商類產品,促銷活動就是常態,是帶來新客或老客活躍的重要手段,并且要通過從不間斷的一次次活動,去達成最終的目標。這就是電商或O2O產品的玩法,也算說得過去。
那社交或內容型產品呢,為什么做活動?從促活角度來講,很難持續,后續的留存和這個活動本身的關聯不會太大,所以沒啥實際的作用。除非是特定的、有明確需求的情況,做活動是有價值的,比如通過活動,吸引一批kol入駐,或者帶來一堆相對基礎的內容等等。
因此,很多場景下的活動運營,都沒啥實際的作用,長線來看收益很小。但絕大部分公司都會持續做,我覺得還是沒想太清楚,只是被短期收益所吸引,再加上不懂。
我覺得活動運營的價值,在于用簡單的形式去探索和試錯,是在產品化之前做的事。一旦明確收益,就可以產品化了,可以常態的形式存在了。
06
我就問,有幾個做產品運營的人每天深度玩自己的產品,玩到任何一個犄角旮旯都特熟?我們是不是都拿著配置最好的手機,在網絡最好的條件下,時不時地打開自己app看看,心想:沒問題啊!但有沒有想過去體驗不同機型,不同網絡環境,不同使用場景,不同操作路徑,分別是什么感受?
我們有多少人能做到和用戶交朋友聊聊天?對,你會說我的用戶量級大,我的用戶太low或太專業,我不認識用戶,我有用研的調查問卷,等等理由。那么,請你不要吃產品運營這碗飯好嗎?
你家開飯館,廚子做菜給客人吃,難道你不會坐下來和客人伺機聊兩句,聽聽對方的感受?難道你只是看看每天的賬本就算完事?你當然不會這么做,但為什么你做產品運營就可以當大爺的看看數據統計,看看用戶問卷結論就算完工呢?和人直接溝通獲得的信息、感受,從而給你帶來判斷決策,這才是牢靠的,這是數字無法帶給你的。
一直沒覺得最好產品運營有啥秘籍絕招,能把上面這些最基本的做好可以嗎?
07
前兩天和我的編輯老師聊天,說到為什么有的書會火,發現道理和做產品差不多。一本書會不會火,提前很難預知,而且就算已經火了,作者和編輯也很難說清楚具體什么原因。
但火了的東西,大家都喜歡追捧,更希望聽到你是因為策劃或者營銷做得好,所以書賣的好。于是有些編輯就開始吹牛逼,從最終結論去「倒推」成功的原因。當然,聽起來無論如何都是很合理的。
做產品也是一樣。一個產品火,與先發優勢、團隊基因、渠道玩法、運氣等等都有關系。但大家就他媽希望聽到這個產品的老大說,我們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我們以用戶為中心,做好產品的體驗。
大家聽到這樣的結論以后,都會頻頻點頭,好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一樣。然后自己做產品的時候,也去追求所謂的那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狗屁真理,發現還是做不起來。
這種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有這個下場純屬活該。對,哪怕我也做不起來什么,我也覺得這樣的人活該,因為不思考。
真正有獨立思考能力,對某個領域有獨立認知的創業者才有可能成功。雖然外人視角會覺得他們做的事「不就是XXX」這樣的句式,但本質的東西其實是看不到,也看不懂的。
比如思維簡單的人會覺得某個產品之所以能做起來,就是因為在做用戶下沉,一定做了哪些功能和推廣,做了哪些群,哪些刷墻什么的。拿著自己對下沉粗淺的理解去揣測別人,實際上人家可能就沒想做下沉,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做,再加上先發優勢、團隊基因等,最后結果變成了下沉這樣的效果。
這時候再去學人家,就可笑了。也比如,有的人在分析網易H5做得好,是有哪些方法技巧等,說的很有道理似的,回去自己也想做個刷屏爆款出來,根本沒戲。
那更不只是幾個策劃技巧的問題,而是公司的文化和基因帶來的,別的公司很難做到的。
怎么能把一個產品做好,我不知道,沒啥特別拿的出手的成功經驗。但我覺得要做好,不是看別的產品怎么做,不是只盯著現有數據情況,而是要有決策,主觀決策,主觀的。否則要人干嘛,否則你就別想做出好產品,湊合做一個算了。
08
思考一個問題,最重要的是摸清楚這件事的目標是什么,用什么指標去衡量,再去行達成策略或路徑。應該絕大多數的問題都能這樣思考,但需要對這個工具理解足夠深,可以活學活用。
日常工作的思考源頭和視角都比較低,大多都是想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或者快速決策一些緊急但沒那么重要的事。周末就可以喘息一下,把平時沒時間思考的大方向問題,從源頭梳理一下,重新審視過去一周做的事,方向和重點對不對,下周是否需要調整。具體方法,我會設置一兩個核心問題,把思路逐步、窮盡的列出,在這個過程中思考。也可以選擇讀書或看視頻分享,不會直接解決你的問題,但可以引發思考。
09
席間,一位朋友說在過去幾年通過某種貸款方式,接連倒騰了幾套房產,賺了不少。聽到這事,有幾位朋友眼紅的要死,感嘆為什么自己沒想到過,錯失機會太可惜。
我就一直低頭吃飯,沒有太在意過這件事。不是我不在乎錢,能掙到錢當然好,那位倒騰房子的朋友當然是很厲害,但我知道我干不了這事,沒這個本事,就不會去跟風花精力去研究。你想,現在能公開說的方法,肯定已經不好用了,否則誰還會告訴你。
我認為自己更擅長長線系統的玩法,蹭熱點、H5裂變這樣的方式,我向來是不感興趣,也沒感覺。我看很多地方已經把這些看做是「用戶增長」,有點搞笑,讓我想起我看過一封簡歷,說自己負責微信公眾號的用戶增長體系,如提升關注數和閱讀量。
真沒必要因為用戶增長這個概念火,就都往上蹭,如果不恰當就顯得很業余很搞笑。我認為用戶增長是一個工作方式,一種思維模式,并不是一個錦囊妙計,一招致敵人于死地的武功。
什么火就蹭什么,就包裝什么,勢必會神化一些概念,也讓業內更浮躁。更重要的是,讓沒有分辨是非能力的新人困惑,甚至誤導。短期有人靠賣這個概念掙錢了,但都是投機者。
10
宅著做不了好產品。季琦說他都是自己到各地去看店,看物業,看多了就有感覺了,這不是能思考出來的。他對酒店體驗的研究很細致,比如他說有款電視電源處閃出的藍光,在關燈后很刺眼,影響客人休息,但這事再白天查房時看不出來。
再比如他說在做無人前臺酒店,因為客人可能并不想面對前臺或幫領行李的服務員,因為客人很想早點去休息,或者心情不好,或者在想一件開心的事,和服務員的接觸會影響這些情緒,是沒必要的。這些體驗都很細節,卻又很合理。
最早一代互聯網老板都是極客范兒的,懶得社交懶得出門那種,靠技術天份資本時機等把企業做大,比如李彥宏馬化騰張朝陽等。現在時代早變了,不管多大的老板,都得沖在業務第一線,這樣才能找到行業趨勢的感覺,才能體會用戶的感受,才能把握企業命脈。
我自己之前在貓眼電影的時候,就經常去電影院去感受用戶的體驗過程,尤其是在用心感受和觀察身邊的人,在走出電影院時的狀態,討論的內容等,明白了我們產品想切入用戶這個場景,就要抓住用戶想尋求共鳴的訴求,這是一種情感宣泄,或感人或憤怒或低落或嗨爆,都需要找到一個宣泄出口。哪怕身邊有伴侶,都無法達到這個效果,于是產品就有了直擊用戶內心的機會。
11
在7月初制定了下半年的個人計劃,就是套用了工作上拆解和思考問題的方法。先有一個方向性的愿景,就十幾個字的一句話;再拆解,類似A=B+C;接著拆,B=b1+b2、C=c1+c2。這些b1、c1的,就是具體行動項,要有明確的時間、數量等,總之要明確可以界定和執行。
按照這個做了3個月,把遇到的所有問題全部都列出來,不管哪方面,只要是自己的,都算。數了數,一共11個,包括工作方式、團隊管理、個人生活等等。然后再逐一列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拿著列出的「解決方案」回頭再看一下之前的個人計劃,發現居然和b1、c1這樣的具體行動項是吻合的,只是需要微調標準就可以了。
這就可以印證,我的個人計劃的框架是合理的,可以涵蓋我所遇到的問題;還能說明,我的執行還是不錯的,遇到的問題都是在大方向上。
計劃每個月都review一次,不需要制定太久遠的,縮短時間,多調整就好。個人計劃里都是隱私,沒辦法寫出來,理解上可能有點困難。
12
有的暢銷書稱不上是知識,有的課程沒有實質幫助,有的保健品并不能保健。但這些買賣都可以做的不錯,為什么?
因為人們的焦慮。
比起焦慮,是不是知識,有沒有幫助,能不能保健,都不重要,自己干了就行,焦慮就釋放了。
越來越讓人恐慌的是,我們這波互聯網從業者,離自己的用戶越來越遠。
倒推十幾年,互聯網用戶與從業者高度重合,做產品的人基本上能代表或者試著理解自己的用戶,至少相差沒那么大。
而現在,人手一個智能手機,也不用那么擔心流量,整個網民的構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早已不再是互聯網從業者能代表的那個群體。從城市分布、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等,都有很大的差別。
說到本質,就是網民結構的重構,產生了在碎片時間消遣的需求,這也是近幾年kill time類產品DAU暴增的重要原因。
13
發自內心的反思。最近我們上線了一個公益線上活動,挺希望能持續對產品數據有拉動作用,這里面是什么邏輯不重要。
昨天和朋友聊天,她就在玩這個公益活動。活動剛上線時,朋友問過我,這個公益是怎么落地的。我說和一個叫麥田的公益機構,她又問怎么合作的,我說不知道,同事在負責。當時也沒當回事。
昨天再和這個朋友聊天時,她說她一直在做公益,比如每個月都會捐錢給一個機構,有閑暇時間了就很想去做更多公益活動。我當時告訴她我們在和麥田合作之后,她自己查了一下,確實有這個機構,也確實有具體這個公益項目,所以她就開始每天參與我們那個活動。從一個不怎么活躍的用戶,變成了一個日活用戶。
朋友還告訴我,她查了我們這個活動上要捐贈的每一本書,想核實這個是不是真的認真在做公益,因為她見過很多打著公益旗號,但實際上并沒有公益心的活動。
她告訴我說,我們的活動里要捐的那幾本書,其中有一本是適合0-3歲的孩子看的,但我們公益項目里要捐贈的學校里,并沒有幼兒園,那這本0-3歲的書是捐給誰呢?還有一本書,網上評價很不好,很多家長反饋不適合給孩子看。為什么會這樣,她提出了這個質疑。(后來我發現,我的同事在第一時間處理了這個問題)
我當時一下子就頓悟了,這可是我們的活動啊,這是我們開會討論了無數次方案,改過很多版交互、視覺的方案,幾經周折申請下來的公益預算,這些都是我們做的。但我們從來沒有想過這位朋友說的這些,我們的關注點根本不在公益上!我們腦子里想的只是留存、UV、參與用戶數、投入產出比。
但如果我們真想把這個活動做好,那就真要打動關注公益的用戶,這樣才真正能吸引用戶參與,打出品牌,提升產品數據。可惜我們并沒有這么想,腦子里全是產品數據。我總在說站在用戶的角度思考問題,換位思考,但我自己完全沒做到!真是羞恥!
朋友告訴我這件事以后,我一下子就愣住了,恍然大悟,直到晚上睡覺前,都在回味。
知易行難,我們還要繼續努力,不能被世俗淹沒,不要被KPI綁架,努力做一些更美好的事。
14
六年前我剛入職百度,管一個小團隊。正趕上一位員工要離職,去一家創業公司。簡單幾天的接觸,我發現這位員工的能力并不出眾,大概就是比核心用戶專業一個檔次,也沒做出過明顯屬于自己的成績,但離職時擺出一副勝出者的姿態,感覺自己混出來了。也有幾位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員工很羨慕,畢竟人家要去“創業了”。當時我就覺得這事的輿論導向有點哭笑不得,但也不好說什么。
前幾天,我偶然間收到了這位同事的簡歷,發現他的履歷平平,沒有再在大平臺工作過,也沒在小公司做出名堂,有點可惜,不如在百度踏實深造一下再出去,當時太急了。
想說,去創業公司不代表去創業,別有意混淆概念迷惑自己,去創業公司仍然是打工,這點和在大公司是一樣的,除非你自己就是創業公司合伙人。
還有,有些創業公司挖大公司的員工,其中一個目的是給投資人看,自己創業團隊是來自BAT什么的。而且很多時候挖不到核心員工,只能退而求其次。作為員工,要對自己的實力有清晰的認識,否則在錯誤的時機做出錯誤的選擇,就可惜了。
15
看了本講管理的爛書,反思自己這些方面做的不好。首先,正面反饋不夠,和自己性格有關;其次,溝通還是少,時間管理是另外一個問題;再次,目標管理不清晰,執行不徹底;最后,還是沒能充分調動積極性,發揮特長。
還有幾點團隊管理的思考:
1.管理是先管人再管事,盡力找到合適的人,然后想方設法的壓榨他們的創造力和執行力。愿景、使命、價值觀。
在這個基礎上,再去關注少數核心的事,參與到細節討論。不必多,但可以足夠深入,可以保證團隊對細節的關注度,也容易發現問題,以點帶面。
在業務上,要重點關注大方向,關注行業走勢,關注競品情況。多深度交流,也是產品的品牌推廣,也容易吸引更好的人才。
2.管理就是壓榨別人,說難聽點就是這樣,但具體怎么壓榨,給人的感受和效果也是千差萬別。真正豁達、體恤員工的管理者很難得,他們能讓員工舒服,但又絲毫不影響壓榨的效果。
而那些三句話不離讓你干活的管理者是狹隘的,難成大器。比如,國慶假期,你就讓員工踏實玩。對于好的員工來說,這也是充電、開闊視野、調整自我、補充知識的機會,這是讓員工更強大的過程,可以反作用于工作的,你是受益的。
為什么管理者會有豁達和狹隘的區別,這就和這個人的心胸、見識、性格、個人素質有關,是個人的問題。
3.并不是說,團隊管理者就是超級nice,對大家一團和氣,不做優勝劣汰,不會遇到人才流失,這是兩回事,是不同的問題。該干的人,就要果斷干掉,否則就是對公司,對團隊其他成員的不負責任。
4.別相信那些在社交網絡上裝逼的管理者,比如我。在社交網絡上這些人都說的很好,好像自己的團隊戰斗力特強,又特別和諧,每個員工都很快樂。其實你去問一線員工,一樣是槽點多多,只是管理者喜歡在社交網絡上表現出好的一面,或者自己有問題,自己都不知道。
5.看了篇文章說,睡眠不足會影響領導力,非常認同。當團隊領導者不能以一個積極、樂觀、充滿斗志的狀態出現在團隊面前時,也會影響大家的情緒和信心,甚至會帶來負能量。所以,首先要保證自己的身體和精神狀態,一個看起來「快撐不住」的領導者,是很難獲取大家的支持和信任的。
16
我之前發微博問,總監需要什么素質。以下是一位朋友給我寫的,說的很好:
你在微博問總監需要具備哪些素質,想起來昨天看的那個一戰的片子,總監的位置跟一個部隊的中尉很像。是需要帶士兵去前線打仗,帶領部隊守衛一片陣地,要實時觀察周圍的情況,對敵軍的任何信息都有超強的洞察力和高效的決斷。打仗的時候,知道哪個位置放什么樣的兵。什么樣的人適合培養成專業的兵種。哪個位置是關鍵位置絕對不能掉鏈子。哪里有漏洞,中尉有能力補上去,沒人了請求支援。還要不停鼓舞士氣,高效的下指令。自己受傷了也絕不表現出懼怕,以免動搖軍心。然后還要不停的跟上級溝通、協調。
有一個重要的角色是通信兵,當時沒有傳輸設備,完全是人肉來傳達,我就想,應該找一個跑得快的來,但是,并不是,是一個跑得不快,但是,執行力很強,很專注,有點一根筋的那種感覺,使命必達的那種人,要是我,肯定就放一個跑的最快的了,做不了總監 哈哈哈。
最后,附上2018年我的個人數據:
讀了28本書,瘦了19斤(去年胖了10斤),15次公開的經驗分享,寫了10篇公眾號文章(不夠月經貼的頻率,那12萬粉絲等苦了),知識星球累計792人(付費圈子,高價值),知乎粉絲累計1.9W(沒怎么正經回答過問題),微博粉絲累計1.3W(微博懶得運營我,粉絲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