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繭中日記」古典音樂?靠靠近乎

1. 沒有字的純音樂,不經文字(等符號)的中轉,音波振動直接作用于你的神經,其“意義”也正是你所直接受到的這種觸動本身。這是否也就意味著:一定要扒出它背后的“文字內涵(literal meaning)”的這一企圖,也許有時根本不成立?

對古典音樂(和其他任何),你是不是總想求一種聽懂?似乎是延續著一種好學生的思維習慣,總想要清楚它背后可以被「文字化」的意思(meaning)。

然而其實這(古典音樂)可能是完全的另一種攝入的形態,直接作用于神經系統,不經過文字和有形思緒的中介、中轉。

這是最常見的問題,也是我在想到古典音樂這種東西的時候,最先想到的問題就是“怎么能聽懂?”。

但是我好像漸漸開始有點懷疑:它作為直接以【沒有符號化的聲音】的形式進入耳朵,是不是從根本屬性上,就不存在「聽懂」這種概念?

我們通常所說的【聽懂】似乎是指的一種,把信息的初步形式進行文字化的歸納,消化成一種明確清晰可利用的形態。

然而是不是(純)音樂,它「根本」上就是繞過了這個步驟,繞過了文字化,直接產生作用于神經。直接一步到位的帶給你各種心理和生理上的反應,而沒有經過「先接收到文字形態,然后再去理解文字」那個中轉的步驟?


2. 如果是這樣,那么,那些顯然是以文字形態呈現的對純音樂作品的研究分析,又是啥情況?

那么,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些分析和研究音樂的著述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覺得,是先產生神經上的感覺,然后才用文字去描述和記錄。那是最開始產生這門專門學問的時候的初始動機和初始形態。

后來的人們可能也就「忘」了起源,(或者也沒有必要時時回到那個最初的出發點),后來的研究也只是沿襲了最初那個已經被鼻祖們進行文字化后流傳下來的學科傳統,或者是對早先留下的那些文字表述下的觀點的研究和討論。

想到一句絕妙的證明:好像是一個小故事,說貝多芬(還是另外哪位偉大的音樂家),在回答一位聽眾在演出結束之后問他“請問您的作品是什么意思?”,他說是這個意思——然后又彈了一遍。對方以為此中有誤解于是又問,他的回答不變。因為“它的意思就是它本身”。


3. 也許放下“煞有介事”豎著耳朵聽,反倒更能聽到音樂之本意。

設想一個沒有經受過高深的花花門道教育過的人,比如一個田間的農民,他聽到一些聲音的組合,覺得它讓自己舒坦,完全不知道這東西的來頭,也不知道世界上其他的人們是怎樣看待它,用怎樣高雅的名詞稱呼它,用怎樣復雜的解說去詮釋它,—— 他只知道它和自己的關系,它進入自己耳朵之后在自己心中產生的激蕩。

事實上,他很有可能比任何一個煞有介事拼命張開耳朵生怕錯過偉大作品里隱藏的寶貴密碼 ?的專業人士,更聽到了音樂它的本意。


4. 一個副帶效果是:當心情不好,聽什么都仿佛帶刺兒的時候,對于它,因為沒有字兒,想討厭都抓不到把柄。

今天早飯前想到的:

不像任何其他以聽的方式攝入的信息。其他的那些,因為有比較具體明確的形態,所以就不可避免的,會受到你所帶的(心情狀態等的)透鏡的曲視。比如對于有歌詞的歌,當你的狀態帶著敵意的時候,聽舒緩安靜的嫌它矯情懦弱,聽歡快的討厭它沒心沒肺,聽尖銳刻薄的會鄙視它狹隘耽溺…

而對于沒有歌詞的,你想討厭它,都抓不到把柄。

—— 于是你就被它安撫的大手息慰下來了,恬靜下來。(其實當然應該是“平靜”這個詞后面接用“下來”,但最近經常覺得“恬靜”更合適,因為加了種很淡的向上和甜、亮在里面)


5. 對入靜有幫助,舒服得就像毛絨靠墊。

聽它好像對“氣”有好的影響,昨天如果不是把時間都用在聽它上,而是用來聽別的,或者做別的事情,應該腦袋會在緊張活躍程度上至少有一定的增加,會更累。

因為聽它,取而代之的是,就像把腦袋放在平靜延綿的河流上,少有突起急促。

因為它是直接作用于感官,效果直撲感官,所以它帶來的舒服感覺可以類比于毛茸茸的靠墊,這種感覺的“舒服”屬性的判斷,是不經過任何中介的。好聽(不是符合某種模式性中介的好聽,比如“酷”、“高雅”等),聽著舒服。


6. 古典音樂因為其創作年代而自帶的“年代感”似乎本身就頗具分量,但也許這并不應被戰戰兢兢地理解為:其中一定有某種高深莫測的甚至類似于哲學層面的意義在后面。

也就是說在現在流行音樂出現之前,當今我們所說的古典音樂在它的當時時代,就是人們(當然也大概只有上層階級)所聽的(日常)音樂(的一種)。寫作古典音樂的作曲家們,也自然不會被認為因為能夠創造出這樣的在現在看來,有一種高貴典雅意味、復古韻味的藝術形式——而在某種神秘的覺悟層面必定有任何更高的段位。

所以呢,當現在的人們懷著作為一個,對古典音樂完全的門外漢的心態,戰戰兢兢地試圖接近它的時候,為自己,什么都沒有聽【懂】而感到惶恐和挫敗,其實大概也是毫無必要的。因為它們實際上,本來就(只)是音樂,是一種作曲家在創作的時候期待能夠使人聽了感到歡欣鼓舞,或憂郁沉重,或者其他各種作曲家想傳達的意思。也就是說,如果你把它類比于文字形式,也就是我們所說任形式的表現產物的話,它在很多時候可以被類比于心情隨筆,而非宏大論述(需要讀者去潛心挖掘它背后所生長的一切思想意義)。

但是當然,就像文字創作中的文體和不同文本之間,所表達的,迥然各異的主旨一樣——不同音樂的創作和它所具有的意義和屬性,也自然是各有不同。

總之,我寫這些基本上還是旨在破除,我自己在不多天前——在還從未在 ? ?「自己的認知壁壘被打通」之后,親耳聽過任何的古典音樂的時候——在那之前的顫悠的先入為主的偏見,并且是讓自己處于沒有理由,沒有必要的低位、仰視位置。

15.04.13


日記原文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你說語言總是很無力的 但沒見到你時我總想對你說 我很想你 見到你時我只想 抱著你
    弗薔甸帕閱讀 209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