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家河南農(nóng)村,兩三歲時,家里雖不敢說窮得揭不開鍋,但仍在溫飽線上掙扎,多數(shù)人家都是白面摻著玉米面吃。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連一顆糖都是讓人眼饞的東西。
我記憶開啟很早,兩歲半的時候,家里蓋房子,兩間西屋而已。
農(nóng)村有風(fēng)俗,蓋房上大梁時候,主人家為表示慶賀,會放鞭炮,撒喜糖。
那時候,誰家蓋房子都是村里的一件大事。看著快蓋好的房子,好高啊,當(dāng)時爸爸爬上高高的屋檐,放了一掛鞭炮,把一袋子喜糖撒向幫忙和看熱鬧來的人群。
我努力向前擠,可怎么都跑不過別人,身體不受控制一樣。好容易看見前面有幾顆糖,還是落到一堆枯樹枝里,等我跨過去拿的時候,旁邊來幾個大孩子,麻利地?fù)屪吡恕?/p>
怎么辦呢?好想吃的!咦——旁邊有個姐姐,帶著兩個弟弟妹妹,她手里有幾顆糖的,當(dāng)時打定主意:就跟著她。
我認(rèn)得她的,她輩分雖比我高的多,但她媽媽和我媽媽是一個村的,她阿姨還是我舅媽,算是拐彎親戚,平時我喊她媽媽叫姨,喊她姐姐。
我跟著她們,跑出去好遠(yuǎn),在村頭一棵倒下的大楊樹的樹冠里,她停了下來,看了看我,又看了看手中的糖,‘嘎嘣’咬下了半顆給我。
我只記得當(dāng)時吃得興高采烈的!
轉(zhuǎn)眼已滄桑,那當(dāng)時看起來高高的房子,我跳起來就能摸到屋檐,那段追得遙不可及的路,也只有不到一百米,而當(dāng)年高大的父親,也白了頭發(fā),累彎了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