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上周4月20號為止,我剛剛完成我的第一個月的讀書計劃,在這一個月里面我沒有硬性要求自己讀多少書,但是要求自己在讀書的時候隨時準備筆和紙做記錄,記錄的內容不僅涵蓋作者的整體寫作思路,還包括自己看到具體細節是的感想。我上個月一共讀了三本書,《斜杠青年》,《我不過低配的人生》,《Drive》,還有一本是正在研讀的《刻意練習》(其實中間還在零碎時間讀了半本《文案訓練手冊》和《和時間做朋友》)。比起那些大咖來說,我的這些書真的是讀的太少了。但是,作為一個沒有讀書習慣的我來說,還是可以通過自己記錄的筆記看到自己的成長的。
01最不走心的開始
前面兩本書其實我沒有真正做筆記,僅僅是抱著外行看熱鬧的心態去嘗試閱讀,沒想到,他們的書給了我很多感想。比如,我記得susan Kuang 在她的《斜杠青年》里面講過關于惰性的根源。
人類的大腦進化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生存與繁衍,而思考本身是需要消耗很多能量的事情,是不利于生存的,所以大腦會自動選擇利大于弊。
所以當我想要思考如何寫文章的時候,大腦會自動判斷這件事情是十分消耗腦力的,讓我犯困,讓我產生畏難情緒,這樣,它好繼續安安穩穩的節省消耗。我豁然開朗了,后來當我察覺到這點之后,我就會在每次有畏難情緒的時候先跳出本我,我用客觀的角度分析,這件事情的重要或緊急程度,如果我分析出來這件事情是重要不緊急的,那么我會把這件事情詳細規劃,具體到每一個環節,讓大腦認為這些小細節不會消耗太多的能量,要完成這些小任務會帶來很多的成就感。如果我分析出來,這件事情雖然很緊急但是與我的最終目標不一致,我就會告訴大腦,用最省力的方式快速做完,節省下來的能量,放到重要事件中去。
02 意外的堅持
在讀《我不過低配的人生》時,其實感想也很多,也是從這本書開始我慢慢意識到了記錄的重要性,開始在讀書的時候形成做筆記的習慣,不過,和大多數人不一樣,我不喜歡借助軟件做記錄,我還是比較喜歡原始的手寫記錄筆記本,雖然我知道這樣可能有點耗費時間,但是我覺得我每次在寫的時候能夠思考的更加多,而電腦與我而言可能顯得太機械化。
我隨便挑選一個我腦子里能夠很快翻出來的理念來談談吧。有一個章節論述“哪些能力很重要,一點就透卻沒人告訴你”,文中討論了公眾號里的一篇文章展開討論,核心論點是,事業成長的三大法則: 賣點,認可點,普及點。
當時我立刻想到了現在一些做的很好的自媒體,為什么有的公眾號那么受歡迎,而有些文章卻無人問津,歸根結底,就是在看,文案作為一種產品,是否本身有一些合理而又與眾不同的觀點,讀者或者消費者認不認可這種新的觀點的解釋方式,這種新的觀念是否能夠放之四海而皆準。
舉個例子,我是一個英語老師,但是我之前培訓的方向基本上都是圍繞各種英語考試進行的,之前一直理直氣壯地覺得我好厲害,能夠找到做題解體的方法并且在課上非常自嗨式地不斷推銷自己的各種方法論。現在想來,這種想法其實都只是在解決學生們英語不好的表面問題,屬于哪里不會點哪里的類型,從長遠來看,其實,我并沒有真正的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方式學習英語,太過重視技巧。所以,我需要看看英美國家體系化的教學方式是怎樣的,先讓自己的理論合理化,然后再結合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看看國人英語學習大咖的英語必經之路,在此基礎上才能提出自己的經得起推敲的理論體系。所以,這一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人生成就,靠的是智慧和耐性。
03 找到讀書的樂趣
讀《Drive》(內驅力)這本書其實一開始是一種嘗試,畢竟前面都的都是中文版的書籍,這是一本英文版的書籍,很慚愧,作為一名英文老師,在大學畢業后卻沒有都完整過一本英文原版書籍(此處要深刻檢討)。不過,我發現,在我的同事堆里這種現象是非常明顯的,很多人寧愿花時間看美劇也不愿靜下心來好好讀一本英文書。可能究其原因,還要回到我看的第一本書中講到的關于人的惰性吧。看電視電影多省事啊,看英文書還要分析句子的意思,還要搞清楚生詞,還要弄清楚一些專業術語。
我讀這本書其實是目的性比較強的,我想弄清楚,為什么同樣是學習英語,我當初讀書的時候只恨時間 不夠用,而現在我接觸的大部分學生卻不愿花大量時間做語言的積累練習,他們太過于重視方法論,太過于看重成績和技巧之間的必然聯系。
我在書里面找到了我一直尋找的真相。我和另外一些學生的差別在于,我們學習的動機不一樣。本書主要討論了兩種動機: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
如果一個人做一件事情是為了滿足一些外部的需求(比如金錢,權利,地位),那么這種動機就是外部需求,但是如果一個人做某件事情是因為這件事情本身能夠給他帶來成就感,滿足感,幸福感(這一層一般來講都是和人類的精神愉悅有關的),那么這種動力就是屬于內部動機。這一點,我后來發現,李笑來老師也有相似的劃分:表現型和進取型,原來,世界竟是如此小,可能這就是因為,正確的理論都是相通的吧。
對我本人而能言,這一點給我帶來了很多的思考并且讓我產生研究的興趣。我分析了一下我的學習動機和他們的學習動機。我在大學里的時候選擇英語專業,是因為我有自己的目標,我希望可以把英語作為我日后的生存技能,所以我分析過怎樣實現我的目標呢,第一步,作為大專生的我,需要竭盡所能做到大專生英語最好,爭取那幾個稀缺名額轉入到本科院校,于是我窮盡自己能想到的各種方式發了瘋一樣研究英語,每種英語演講比賽都不放過,每場英語考試都不放過,大一的時候,在大家懵懵懂懂的時候,我已經順利通過了四六級,當然,考試不是唯一檢驗英語進步的標準,但是,至少,在某些程度上,我確實是在英語上獲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比如說敢于大聲發表自己的想法,敢于把學到的知識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不怕犯錯。
很快,我的第一步就實現了,進入到了條件相對更好的本科學校學習,在那里,接觸到了更優秀的人才,所以, 我很快意識到,要和她們競爭未來工作的核心就是要比他們更加優秀,至少在英語專業上是如此,于是我的短期目標又進行了調整,每次專業課力爭做到最好,每次英語相關的考試或比賽都竭盡所能參加,我是我們班第一個考過口譯證書的學生,也是第一個在畢業之前靠著英語能力獲得工作的學生。
現在,作為一名老師,我已經很少關注我自己的過去,只是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是會仔細去想,現在的學生怎么了。我調查過我教過的學生,調查對象里有英語比較好的,他們在口語對話的時候一般能夠比較流暢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也有成績一般的,基本想法有但是伴隨著很多的語言限制,還有一些就是最讓人頭疼的“油鹽不進型”,他們基本上就是一個中文找一個翻譯對應。
能夠流暢表達自己想法的學生一般在學習過程中目的就非常明確,他們中有大部分學生是要選擇出國深造的,所以他們很清楚,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就是用來使用的,如果過不了語言這關,他們的專業課程一定會受到影響,所以他們在上課過程中非常關注自己的不足之處,經常會因為一個案例來回改好多次。對于他們而言,語言的學習是為了減少他們未來在其他專業發展方面的障礙,所以是為了獲得成就感,屬于外在動機。
而對于另外一些學生,他們學習的目的大部分是因為想考出成績,滿足上大學的要求,所以他們只求能過,或者高分的炫耀。這些學生的外在表現其實也很明顯,他們大部分會關注,有沒有什么模板呀, 有沒有什么辦法能夠讓我在一周之內突飛猛進呢,有沒有什么秘籍或者機經呢。他們的動機是為了考試成績,并不是語言本身的提升,所以當他們考試結束之后,大部分情況下,語言水平還是和原來一樣的。
所以,在讀完這本書之后,我就開始反思自己。我的課堂到底應該是怎樣的,應該怎樣創建一個好的氛圍,引領大家把語言的學習和內心的愉悅產生聯系。
04? 未完待續
所以,我后面又開始閱讀《刻意練習》,這本書還未讀完的時候,我就發現自己的能力缺陷。很多時候,我的語言表達并不是很清晰。而要解決這個問題,我需要找到核心的能力,那就是表達能力,溝通能力,作為一個普通人,一個3歲孩子的媽媽,溝通的好壞不僅影響到自己和家人,還影響到孩子的一生。所以,刻意的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寫作是最能鍛煉我的溝通能力的方式。在想清楚之后,我需要給自己定個計劃,計劃不能太難,否則大腦會陷入惰性循環體系,所以把計劃細分到每一周,每一天,在執行過程中有效反饋也很重要,所以我覺得導師的指導師非常重要的。
所以在比較過多方之后,我選擇了參加Frank老師的寫作訓練營。因為在這里,認真寫文章的話就會得到有效反饋,認真執行的話就有可能離自己的優秀目標越來越近。
我能想到的畢竟還不夠多,文字也不夠精煉,這篇文章就是我開始上課之前的水平見證,待我真正學習之后,我相信,會有更多的進步,期待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