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思索過生命的本質是什么?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其實就是問你有沒有想過人活著為了什么?你覺得怎么才算過得好?也許大家都想過了,但是你知道嗎?幾千年前的古人們也早已思考過這個問題。圣經舊約《傳道書》就講了一個智者對這些問題的探索實錄。也許有很多人都沒有讀過圣經,或者讀了也沒讀懂,那么就推薦大家讀讀傅格森博士寫的《日光之上》,他用平實易懂的語言為大家重述了《傳道書》中的智者探索生命意義的生活實錄以及所感所得。
《日光之上》是本小書,只有A6大小,120多頁,分四個部分,先敘述了3000多年前的一位智者(有才有金)從各個方面進行嘗試找到生命的真諦,最后發現都是“虛空、捕風”,于是在第二部分開始反思為什么,生命的本質到底是什么,最后發現了一個慘烈的事實,就是整個世界、整個人生其實就是一堆垃圾,再次絕望。但是在這絕望中想到了上帝。接著在第三部分介紹了上帝是誰,他為我們做了什么,為什么我們要信靠他。最后總結概括如何去敬畏上帝、如何得到持久的滿足。后兩部分宗教色彩比較濃重,但是前兩部分還是值得大多數人讀一讀的。
這位有錢有閑的智者先是致力于教育,企圖通過智力來找到生命的鑰匙。“但是把更充分、更好的教育當作尋求生活意義的答案,這是我們所能犯的最嚴重的錯誤”。因為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犯的罪更多,“教育不能使彎曲的人心變直也不能補足靈魂上的欠缺”,“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當然作者不是說我們不應該去學習,而是說僅靠它不能滿足人們對生命意義的追求。
接著智者又嘗試了享樂,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歡愉美酒加逍遙。這種日子過一天兩天覺得很美,過久了也是虛空。這個應該是大多數人都可以理解的。書中還提到一個觀點很有意思,圣經中說:“憂愁強如喜笑,因為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愚昧人的笑聲就像鍋下燒荊棘的爆聲,這也是虛空。”為什么說通常大哭一場比大笑一場對我們更有益處呢?“或許是因為生命并不是笑料,或許是因為我們的眼睛被眼淚洗凈之后,我們就能更清晰地看明白一些事情”。
接著智者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終日勞碌,追求“事業成功”,結果他再一次美夢破滅甚至心生惡毒,覺得“恨惡一切勞碌,覺得日光之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擁有越大的生意財富就要花越多的心思去維持,覺得必須進行擴張,這樣的緊張和焦慮一直壓迫著他。最后他發現這一切都不值得,因為最后發現“外面的世界是一個叢林,是一個狗咬狗的世界”。
最后智者又觀察了一批成功的人,發現追求成功也是虛空,因為金錢無法帶來滿足感、安全感、平安和保障。一句話錢財乃身外之物。
就這樣,智者在教育、享樂、工作、成功方面做了最大限度的嘗試,最后發現一切都是虛空,自己終將塵歸塵土歸土,生命的意義何在?于是智者就思索啊思索,反省啊反省,他就在想生命的本質是什么,最后發現生命就是一個大笑話,原本以為它無比美好,而現實呢,世界是不公的、人包括自己都是不可靠的、未來是荒謬的(扯什么未來,誰知道明天會不會掉一塊石頭把自己砸死)、大家的必然結局都是死。這就是日光之下的世界。智者覺得萬分沮喪,覺得做什么都沒有意義了。
為什么?智者發現因為自己忘記了上帝。他提出“世上沒有真正的無神論者,有的只是反對上帝的有神論者”。人總是要信點啥,這樣才不至于在日光之下的世界中墮落下去但是作者認為其實所有人都知道上帝的存在,只是有人不承認而已。我們都生活在上帝的世界中,靠著上帝的資源而活。“你造我們是為了你,我們的心如不安息在你懷中,便不會安寧”。
接下來就開始講耶穌是誰,他如何來到我們身邊,如何代我們受罪被釘在十字架上,如何復活,上帝的公義是什么等等。這些就不在此贅述了。
最后講了的敬畏,這種敬畏是孩子對父母的那種敬畏,因愛而生。而不是奴隸對奴隸主的那種,因懼而生。借著這敬畏,關注日光之上的世界,會讓我們了解什么是真知識、持久的歡樂、工作的滿足感和真正的成功。這部分由于我的理解還不夠,就先不做分享了。
我當時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智者在最初各個領域的嘗試給了我很大的觸動,讓我覺得“日光之下并無新事”。即使幾千年過去了,我們的擔憂其實和古人并無二致。如果只看第一二部分也許會讓人陷入消極主義,既然萬事都是虛空,那我們就什么也別做了唄。其實作者更希望我們可以親近上帝信靠上帝,而不是信靠物質世界中的書本或者金錢或者地位等等,帶著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去生活,關注上帝會讓我做什么,通過我們的行為去榮耀神,即做事情不光為自己,這樣才能得到更持久的滿足。
(人總得信點什么,有信仰的人不是說他可以憑此得到更多的庇護,比別人走的更順之類的,而是說在遇到苦難時,他能顯示出更強的韌性更大的信心,和沒有信仰的人不一樣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