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確幸
今年是2017年,恰巧國慶節和中秋節雙節碰撞,撞出八天假期。平常忙于工作、學習的我們,瞬間有一周的時間可以自由安排。
有的人趁著八天假期可以出去游玩,好好感受一下詩和遠方;有的人趁著國慶假期把自己的終身大事完成――結婚;有的人選擇回到把自己養大的父母身邊,這樣可以用心地陪伴他們,八天的假期你是如何安排的呢?
(1)三姐姐回家
今年國慶節如往常一樣回到自己家中,和媽媽一起過這個平平常常的節日。但今年的假期家里非常的熱鬧,因為三姐姐回來了。她帶著自己的孩子和丈夫一起回來了。
剛開始因為三姐姐讀書多年在外,后來又因為工作離家遠,再接著因為遠嫁,所以他一直都是父母放飛在外面的風箏,線越松越遠,直到現在的她回家的次數逐漸遞減。她才體會到距離父母的公里數太遠,遠的已經不在自己的控制范圍內了。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工資卻沒隨著年齡增長上升太大,她似乎變得有些悲觀,不過她沒有忘記生養自己的小村莊。只要一有機會,都會抓緊時間往家里趕。她知道,有些事情不能等,她必須拼盡全力的去見自己想見人,尤其是花甲后的母親。
姐姐回家后,就被催著去走親戚。她雖然已經結婚了,但很少回來。所以,剛到家休息一天,就趕忙去附近的親戚家看看,她們在家的時間只有四天,除去來回兩天的時間。回來的四天里,有三天都在下雨,所以出行很不便,更何況是在偏僻的小村莊。
(2)串親戚
第一天時間我們一起去拜訪了:姥姥家――二姨家――大姐家。
1.姥姥
我一直都不記得姥姥的樣子,據說媽媽和姥姥長的很相似,不過在看看69歲那年,(我只有2歲時)她便生病去世了。聽媽媽講姥姥臨走前,因生病所以不能說話,所以她一直沒有表達出她所想的一切。
2.姥爺
姥爺是在上初中三年級那年走的。關于姥爺我是有很深的印象的,因為每到暑假的時候我心都會接姥爺來我們家住上一段日子。印象中的他總是喜歡寫毛筆字和看書,沒事的時候他總是坐在自家的大門口看著路上來來往往的車輛……每次家里蒸饅頭,母親總是會多蒸出一些,然后派我或者是姐姐給姥爺送去。我們家距離姥姥家很近,騎自行車大概20分鐘就可以趕到。
姥爺去世的時候我不知道,后來學校放假的時候我才被告知:姥爺走了。聽媽媽講,姥爺是獨自一人步行去大姨家看村上唱戲,回來時,他選擇走了一條偏僻但可以快些到家的小路,可小路很不平坦。76歲的他,不小心,摔了一跤,碰到了頭,昏迷。后來,過了很久,才被路過的行人發現,送回來的。送到二舅舅家的時候,他還算清醒,說自己想吃麻婆豆腐,要讓二舅舅去買。二舅舅本身是村子里的醫生,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并沒有及時把姥爺送到醫院,而是一直放在家中。
送姥爺回來的人,把姥爺放在二舅舅家的客廳里。二舅媽卻不同意,死活要他們把姥爺搬到姥爺自己的破屋子里面。二舅舅居然聽了二舅媽的話。
我聽說這件事以后,一直覺得都是二舅舅的錯。是他錯過了給姥爺看病的最好時間;也是他照顧不周,讓姥爺一人外出……他對姥爺不好,我恨他。所以后來五年里我都沒有再踏進他家。
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媽媽不再走親戚,這串親戚的事讓我們姐妹承包后,我迫不得已去他家,沒有太多感情,只是走于形式。
3.大姨
大姨去世也多年了,我對她也沒有什么印象。聽媽媽講:我的大姨很愛美,也很瘦條,不像她和姥姥那么胖。
不過她結婚后沒多久就生病了。剛開始,生病很輕,不在意。在她有兩女一男后,她的病情加重。姨夫沒有多余的錢,只帶她在附近的小村鎮上看病,剛開始還有點效果,后來,越來越嚴重。再后來迫不得已,去了大醫院,醫生卻說太晚了。就這樣,她年紀輕輕,三十多一點,留下兒女就走了。
4.二姨
二姨家也在附近不遠處,她也是體弱多病――腎結石。已經被疾病折磨了不下10年了,現在的她面黃肌瘦。她曾經幾次和死神擦肩而過。
現在,她一個腎已經不能用,另一個腎還有積水。目前,她身體里插了兩根管子,每三個月都需要更換一次。剛開始一次5000左右,最近漲價了,一次8000元。剛開始,醫生下達病危通知書時,堅強的姨夫哭著求醫生把自己的腎換給二姨。幸運的是,二姨自己挺過來了。姨夫不知道,不說換腎的費用罷了,就連腎源都不一定能找到。他只知道,只要可以救活二姨,讓他做什么,他都愿意。
現在,二姨已經私自停止看病了。姨夫常年在外打工,定時把錢轉交給二姨,然后帶她去看醫生。可現在,她已經有五個月沒有去換管子了。她私下問醫生:“一直不管管子會怎樣?”醫生答:“如果實在沒有錢的話,你可以嘗試一下,如果感覺不舒服,趕快來醫院。”二姨感激的點點頭。
我相信,二姨夫他不是不知道,二姨開始放棄了。也許,他和二姨真的用盡了全身力氣,可真的疲憊了,只得任由其發展。
我們去看望二姨時,她很開心。沒有絲毫生機的臉上,綻放出大大的笑容。因腎壓迫住神經,她的腿走路顛簸的很厲害。即使她穿著寬松的褲子,可還是看的很明顯。可,每家都有自己的難處,我又能為她做著什么呢?
她還有兩個兒子,大兒子不知什么原因在兩歲時,腿走路越來越不穩當。再長大一些,他每次走幾步路都會摔倒。姨夫帶著二姨和大兒子,四處求醫,真是難為了姨夫了。一家的重擔,都在他一人身上。生活的苦,他默默的承受著,無法言說。
不知是因為他家沒有女孩的緣故,二姨和二姨夫對我和三姐姐格外的好。所以,我們也經常去看望她們。
5.大姐
我這位大姐已經有四十多歲了。是媽媽在第一任丈夫家,生的。我大姐家的兒子,比我只小了三歲。
母親24歲時有了大姐,一年后又有了二姐。所以母親對大姐的照顧很少,重點放在了二姐身上,所以大姐一直跟著她奶奶長大。后來,他的父親病逝,母親改嫁給我的父親。
之后,母親更是很少照顧大姐。所以,大姐很是記恨媽媽。她認為母親從來沒有給過她母愛,從小都很羨慕那些有很多很多母愛的人。
在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她倍加寵溺。她第一個孩子是男孩,大姐和大姐夫把所有的愛都給了他,導致他一直都像個長不大的孩子。總以為什么事都有爸爸媽媽替自己扛著。
在這位孩子出生的八年后,大姐有了她的第二個孩子――女兒。她們更是歡喜。所以這個小女孩也是比同齡的孩子嬌縱。
大姐幫20歲的兒子娶來媳婦后,靜等抱孫子。小女兒才上初一,大姐就在小女兒所在學校的后廚幫工,方便照顧她。
似乎,不管是孩子還是父母都認為,父母是欠子女的。就算父母奉獻了一切,也都是應該的。可她們不知道,這是多么可怕的想法?
3.雨一直下
在家中靜靜呆著。母親忙著做好可口飯菜,然后叫我們來吃飯。從早上忙到天黑,一直想著,給女兒做什么好呢?
媽媽想陪小外甥玩,無奈兩歲多的小外甥如此能跑,以至于她一直都跟不上。連小孩吃飯,都需要全家人斗智斗勇的喂小寶寶。她似乎老了,跟不上節奏了。她只得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4.分別
今天,三姐姐一家就要走了。從昨天晚上都提醒著她們收拾行李,免得拉下什么東西,畢竟距離太遠。
早晨,起床,家中有一種淡淡的憂傷。每次,在我們要走的那天,母親都是罵罵咧咧的,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有錯一樣。
母親嘴里罵著:“回來干什么?還得給他們做飯吃。”手上,卻一直把家里好吃的東西往姐夫的包里塞。囑咐著姐夫:“你們回家了,她(三姐姐)想吃什么,你記得給她做些吃。”
只有兩歲多點的孩子,不懂的離別的傷感。他認為哪里有爸爸、媽媽,哪里就是自己的家。他不知道,爸爸、媽媽也有自己的爸爸媽媽。爸爸、媽媽也不想離開自己的爸爸、媽媽。可長大后,一次又一次的別離,才使自己的爸爸媽媽變得堅強,得以成為孩子(我們)的后盾。
我們幾乎把所有的愛都給了自己的孩子,而給了我們所有愛的人卻是自己的父母。這樣的循環,是多么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