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水逝東,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走在三國文化圣地武侯祠,耳邊一直單曲循環著這首歌曲。
剛游武侯祠時,一直有一個疑問:大門上明明掛著“汗昭烈廟”匾,即紀念漢昭烈皇帝劉備的廟宇,可大家卻叫它“武侯祠”,是紀念諸葛亮的祠堂呢?
原來依照漢制,有陵必有廟,建陵同時在陵旁建廟。劉備死后謚號“昭烈”,其廟稱“漢昭烈廟”。后來人們為了紀念諸葛亮,又在廟旁修建了武侯祠。明初,武候祠并入昭烈廟。清初重建為君臣合廟。不過世人對諸葛亮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的精神十分崇敬,總還是習慣把這里叫做“武侯祠”。
武侯祠得從公元223年說起。劉備伐吳失敗后,退駐白帝城,四月病逝于永安宮,五月,諸葛亮扶靈柩運回成都,八月下葬,史稱“惠陵”。惠陵陵寢建筑由照壁、山門、神道、寢殿、陵墓等組成。墓封土12米,周長180米,圓形。陵中還葬有甘夫人、吳夫人兩位皇后,是合葬墓。
陵前有乾隆年間刻制的穹碑一通,碑身鐫刻“漢昭烈皇帝之陵”七個蒼勁有力的大字。陵的前方建有寢殿,匾額“千秋凜然”,表示千秋百代,凜然如生。寢陵對聯““一抔土尚巍然,向他銅雀荒臺,何處尋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鱗古道,令人想漢代宮儀”。
紅墻夾道圍繞在惠陵門前的兩側。這條夾道可以說是肅穆的武侯祠中最柔情的部分,紅墻青石路的夾道,通向沉睡了1780多年的一代君王。紅墻的外面生長著茂密的修竹。整條紅墻夾道就這樣掩映在蒼翠的竹林之中。太陽光照耀著并穿透竹林,竹的影隨之在紅墻上留了下來。當風兒吹動竹葉時候,那漫過墻頭的綠竹,就在你的頭頂輕輕柔柔地搖曳著,紅墻上的影子也跟著不停的晃動起來。
走在這狹長的通道之上,懷古幽思,眼前會不斷地浮現出歷史上的那些場面;追憶往昔,祠堂中記載的那一切,仿佛都閃回到如今的現實之中。
看過明碑,唐碑,向左一側身,就可看見二門上匾額“眀良千古”四個大字,它意思是說像劉備這樣的明君和像諸葛亮這樣的良臣,可以作為千秋萬代的楷模。
二門與昭烈殿之間,左側是以趙云為首的武將廊,右側是以龐統為首的文臣廊。這28位文臣武將,每個人的生平典故都是三國歷史中精彩的一章。在二門兩側走廊南壁間所嵌前后《出師表》石刻,相傳為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所書。
昭烈殿最為高大雄偉。寬面大耳的劉備,頭戴冕旒,身著皇袍,端坐在殿中。劉備諸多子孫中,只有其皇孫劉諶于左側陪祀。殿的東偏殿供奉著夜讀春秋的大將關羽,身邊是關羽的兒子關平關興,部將周倉趙累,還有關羽的絕世神兵——青龍偃月刀;在西偏殿則供奉著張飛祖孫三人。
從昭烈殿往后,便是武侯祠。諸葛亮生前被封武鄉侯,死后謚號忠武侯,后人尊稱他為武侯,所有紀念他的祠堂稱為武侯祠。武侯祠由靜遠堂,過廳,東西廂房組成,四合院形制。規模小且地基低于昭烈廟,意在體現“君臣之分”。
過廳懸掛董必武、郭沫若、馮玉祥、徐悲鴻,清代果親王等撰寫的匾額對聯。意在贊美諸葛亮。其中郭沫若所書“武侯祠”和徐悲鴻所書“萬古云霄一羽毛”最著名。過廳的主要對聯有“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志見出師表,好為梁父吟”。
諸葛亮殿,又叫“靜遠堂”,源自諸葛亮寫給他兒子的書信《誡子書》中的一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因而后人取“靜”、“遠”這兩個字來命名他的殿或者祠廟。諸葛亮殿是整個武侯祠光輝凝聚的焦點,殿內諸葛亮塑像居于正中,羽扇綸巾,神態自若,仿佛胸中藏有雄兵百萬、妙計千條。兩邊便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和孫子諸葛尚的塑像。這二人為了護國,在公元263年鄧艾率領魏軍攻蜀的戰爭中戰死沙場。
武侯祠往后就是三義廟。原位于成都提督街,始建于康熙年間,1997年因城建需要整體遷建于武侯祠內。建筑配件匾額等均采用原物。現三義廟由拜殿、大殿和兩廊組成。大殿內塑有劉備、關羽、張飛泥塑像。三義廟的對聯“在三在,亡三亡,而今享祀猶同伴;合義合,戰義戰,自昔銘勛匪異人” 。
桂荷樓位于祠內荷花池北面,因面對荷花,周邊又多植桂樹而得名。這里是從祠堂到劉備陵園的必經之地。在桂荷樓下那長長的木質美人靠上略作休憩,邊欣賞池中的碧葉紅蓮,邊細細咀嚼體味武侯深邃的歷史文化。
蜀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游完武侯祠,這首詩一直我心中翻滾。
自古以來人們以柏樹比喻高尚氣節。(劉備遺詔指示,喪事要按照西漢文帝劉恒的榜樣辦。劉恒的霸陵“不起墳”,但“稠種柏樹”于墓上。因此,諸葛亮和群臣種植柏樹于劉備陵園。這些柏樹以后為劉備陵廟和武侯祠共有,最后“柏森森”則成為武侯祠的景觀標識。)透過森森古柏,感悟到的是一代忠臣賢相諸葛亮的超然品德。
而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何嘗又不是君臣二人共同的命運呢?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碾壓碎了過往,當年的三足鼎今安在?曾經的是非成敗也不過是轉頭成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