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接觸時鐘與羅盤,源于行動派的推薦,然后后面又加了翔哥的公共賬號,對他的時間管理很感興趣,后面慢慢了解到主題閱讀方面。推送電臺后,每個都有認真去聽,邊聽邊做筆記。通過這幾期的學習我會逐漸的發現,感覺之前讀了那么多書(其實很少。。。),感覺就像一個巨大的坑。之前的方法是,遇到什么讀什么,或者是會比較散漫的那種。
比如遇到問題時找相關的關鍵詞,然后挑一兩本順眼的去讀。每次讀的時候,當時可能會感覺得很好,很興奮,但是一周、10天、一個月或者是半年過去了,再回想起那本書腦海中就只剩下一句話而已。
這段音頻時間不多,一共是25分鐘。主題是讀書是心智訓練,主要講的是《如何閱讀一本書》共分了3次,這是最后一個。核心主要講的是,主題閱讀術,然后有介紹主題的流程,圖書的分類,還有時間管理的核心,然后穿插了一部分心得體會以及身邊的一些小故事。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定主題,找方法,然后去做。
首先呢交代了這本書的故事背景,寫于1940年,在那個時代是電腦還沒普及的年代。不會像現在,你擁有互聯網,搜索變的很便利,需要什么,鍵入主題然后就扒扒扒出來一堆。
我重點關注在選書的流程這一塊,共分五步。
一、擬定一個主題。
即確認目標,你想要做嘛?
二、篩選書目,有舉例子講有一個人他在做主題閱讀的時候。他首先會做大量的篩選,就是先搜集書目,大概收到400多本。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大量的刪減大概只留到10%。
三、譯文字。
不要去扣字面的意思,而是要去更多關注作者核心想表達的內容。
第四步就是提問題列問題。
把所有你現在遇到的也好,疑惑也好,或者是你感興趣的也好,全部列出來。
五、尋找爭議類觀點,你可以與朋友或者是去尋找相關的話題,或相關的人。然后找到他們的論點,然后根據這些論點最后得出你的結論。這里有講到,做主題閱讀書的一個核心在于訓練你的心智,做到面面俱到。
接下來有提到時間管理,也是我最開始關注的一個核心內容,
拼盡全力,適可而止,直面矛盾。
他有用跑步來做例子,如果你跑步的目的是為了鍛煉身體或參加一百個全馬。每周訓練強度同時間投入都是不同的。如果只是為了健康的話,每周去跑20小時是在浪費時間。而每周跑3次,每次半個小時就夠了。
書的分類
一、小說、咨詢、新聞,一遍過。
二、學以致用
這類通常是工具書,不用深度,用到時翻一下。明確你的問題,直接翻到那一章節。再去實踐,過程當中發現難點或者是痛點的時候再回頭再去翻那本書。
三、能夠與你共同成長的書。
然后你可能會說,哇塞,現在這么多書,我哪有時間去讀啊?
(一直以來也是困擾我的)然后他又介紹說真正的后兩類書才是我們需要去花時間與精力,像這一類學以致用的書其實只占不到10%。能夠共同成長的書,差不多比例不到1‰。一生也就有100本左右。
而共同成長的這類書我的理解是這樣,比如說,沒吃過肉時,吃土豆時的感受。
吃過肉時吃土豆的感受。
土豆同肉混合時吃土豆的感受。
吃過山珍海味后吃土豆的感受。
聽完結論是,定好目標,尋找合適方法,去做。
反復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