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感受,慢生活

圖片來自網絡

10月11日,我在高鐵上敲了一段文字,因此有了第一篇文章,流水賬似的的記錄了我的西北行,開啟了我“自詡”的斜杠生活。因此,盡量保持著每日一更的頻率,養成了隨時用各類記事app記錄靈感的習慣。與此同時,我會把覺得合適的文章往簡書投稿。8小時內我心無旁騖的工作,8小時外亦心無旁騖的寫作。

所以,現在的生活是充實的。至少我發現,當時間被充分利用的時候,我的抑郁情緒得到了明顯的好轉,但負面情緒不是沒有,正如剛開始的信心萬丈,到后來的自我否定,仿佛也就過了幾天的時間。所以時常會焦慮,公共號到底定什么主題?粉絲怎么每天就這么1-2個的漲?輸出內容不吸睛,標題一看就上不了熱門,諸如此類。每天這種類似的想法會突然蹦出來讓我煩惱一陣——真是無處安放的焦慮。

我自己將它們定義為焦慮,甚至煞有介事的百度抑郁情緒轉焦慮情緒的種種誘因,如何緩解。——總之這是病,得治!文思枯竭,我焦慮;才疏學淺,我焦慮;提筆忘字,我更焦慮。面上我做足了打敗焦慮的功夫,里子我卻不愿深挖這是為何。這倒好,咪蒙昨晚的一篇文章,特別透徹的撕開了情緒的外表——我所謂的焦慮,不過是急功近利。(此處并非給她打廣告)

她說的好有道理,我竟無言以對。所有的焦慮不過因為我急功近利罷了。比如寫作。如果我把當網紅作為目的,我會焦慮漲粉多少?什么時候拿到原創認證?如果我拿謀生當目的,我會焦慮什么時候可以寫軟文?什么時候能夠打廣告?如果我拿出書當目的,我會焦慮編輯怎么還沒有聯系我?看吧,就是一個寫作,本應該是一杯香茗,一盞臺燈,關機靜音,提筆娓娓道來的事情,竟然都能帶有這么多功利心,當進度放緩的時候,這些無處安放的焦(ji)慮(gong)情(jin)緒(li)就噴薄而出,不過十多天的時間,竟讓我徒增不少煩惱。

現在回憶,你有沒有下雨的時候聽著窗外的淅淅瀝瀝,覺得異常煩躁?亦或是,想靜心干會兒活卻覺得周邊全是聲音和打擾。很多時候內心的焦慮也好,煩躁也好,甚至是抑郁,我們這么多奇奇怪怪的心理疾病,很大程度是因為我們對事物失去了耐心,對過程失去了控制,對未來失去了等待,我們多么渴望一步到位,一步登天,一舉實現理想。現代社會的成功學,是對我們最大的刺激,周圍比我們小那么多的富二代、官二代,讓我們焦慮,讓我們剛開始耕耘就想著收獲,剛付出努力就期待成果。我們忘記了,哪怕是春天播種,也得隔三季才能品味果實的甘甜,天下又哪有那么多唾手可得的成果呢?得不到,怕失去,漸漸地,我們把各種心理疾病當成了擋箭牌,其實,我們成了急功近利的怪胎。

慢慢來,真的,一切都來得及。于我,享受寫作的過程,享受知識的積累和沉淀,留點兒文字,真切的證明我活過。即使,結果不盡如人意,享受過程,挺好。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