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和產品討論功能開發進度的時候,就某個需求的開發優先級有了爭議。公司歷來在排需求優先級的時候,遵循的是2個指標:
1、對產品核心指標的貢獻
2、開發難度
這里我們看到需求2雖然對產品核心指標貢獻大,但是預計開發時間較長;而需求1雖然對產品核心指標貢獻相比需求2要略小,但開發時間短。支持先開發需求1的同事認為需求1能很快做出來,成為產品亮點;支持先發開需求2的同事認為需求2的需求度更高,值得花時間去做,一旦推出對拉新和留存都會有顯著影響。
所以,在這個開發周期里,是先做需求1還是需求2呢?
我們決定基于卡諾模型做一次調研。
卡諾模型(Kano Model)是由日本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Kano Noriaki)博士提出,揭示了需求與用戶滿意度的關系。卡諾模型將需求分為:
必備屬性:這是產品的基本功能,如果不滿足該需求,用戶滿意度會大幅降低。但是無論必備屬性如何提升,滿意度都會在一定范圍內。
期望屬性:如果提供該功能,客戶滿意度提高,如果不提供該功能,客戶滿意度會隨之下降。
魅力屬性:讓用戶感到驚喜的屬性,如果不提供此屬性,不會降低用戶的滿意度,一旦提供魅力屬性,用戶滿意度會大幅提升。
無差異屬性:無論提供或不提供此功能,用戶滿意度不會改變,用戶根本不在意有沒有這個功能。
反向屬性:用戶沒有此需求,提供后用戶滿意度反而會下降。
我們通過調研在功能具備或不具備的情況下用戶的滿意度,以此了解用戶對功能的需求程度。
卡諾模型問卷示例:https://www.wenjuan.com/s/NrQz6r/
調研對象:用戶群里隨機調研200人
調研時間:1天
在用問卷網制作問卷、發布問卷、收集到答卷數據后,我將答卷時長過短,答案矛盾的(即具備或不具備功能時都填喜歡或不喜歡)答卷刪除,統計數量如下:
套用卡諾模型的模板
最后得到2個需求的屬性
根據數據,我們認為需求1是錦上添花的功能,接近一半用戶會因為這個功能提升使用體驗。而需求2里有三分之一的用戶非常需要它,是滿足用戶使用需求的基本功能。也就是說對三分之一用戶來說,需求2是Must-have 的功能。
其實到這里,大家基本都認同應該先開發需求2 。
用Better-Worse系數直觀地來看一看結果
Better-Worse系數表示某功能可以增加滿意或者消除很不喜歡的影響程度。根據Better-worse系數,優先滿足系數絕對分值較高的功能或需求。
Better系數=(期望+魅力)/(必備+期望+魅力+無差異)
Worse系數= -(必備+期望)/(必備+期望+魅力+無差異)
增加需求1后的滿意系數Better=46
消除需求1后的滿意系數Worse=0
增加需求2后的滿意系數Better=36
消除需求2后的滿意系數Worse=-41
這兩個需求都落在了無差異屬性范圍里,但需求2更靠近必備屬性,所以我們最終選擇了先開發需求2。
經驗總結:
1、卡諾模型可以用來驗證我們對用戶需求的預判,這種思考方式能指導我們做需求管理。
2、卡諾模型能給出直觀的數據結果,方便為論點提供數據支撐。尤其在和領導擺事實講道理的過程中很有用。
3、卡諾模型對差別不大的需求的優先級的評估作用有限,還得綜合重要程度、產品的實際情況來考慮。
總的來說,卡諾模型是需求管理中非常有用的一個工具,但這次在優先級較為相近的需求中使用卡諾模型的嘗試并不能算很成功,最終決策還是因為我們更重視必備屬性而決定開發需求2,相信可能有其他產品會在特定階段更重視魅力屬性而選擇開發需求1 。
另外,表揚一下問卷網,用來做調研太方便啦,還是免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