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各國“中考”制度,有比中國孩子更苦的嗎?

一年一度的中考大戰已經打響,中考不僅對于考生來說非常重要,對各位家長來說也是一件相當重視的大事。

其實除了中國,不少國家每年也都有“中考”,關注度也不亞于中國。

由于教育發展水平和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同,不同的國家的中考制度也不盡相同,既有類似于中國的“一考定乾坤”,也有只是把中考作為參考的國家,更有甚者,不用通過中考照樣讀高中。

下面就來看看世界上其它國家的學生,是如何考“中考”的吧!

美國中考SSAT

SSAT考試全稱為Secondary School Admission Test,是美國中學入學測試,俗稱美國中考,簡稱“小SAT”。

SSAT創始于1957年,由位于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市的SSATB( Secondary School Admission Test Board,中學入學檢測委員會)負責命題,主要測量學生數學、英文程度及理解力。

考試內容包括數學、詞匯、閱讀、協作四部分;并分低年級(在讀5-7年級)和高年級(在讀8-11年級)兩種水平。

美國的義務教育制是12年,因此初升高并不需要像中國中考“一考定終身”。

雖然韓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但也和美國一樣,大多數公立高中的招生都遵循居住地區“就近原則”,不需要多設一場入學考試。

但對于國際生而言,包括美國加拿大在內的全球300所私立中學都要求申請學生一定要有SSAT成績,另外還有300多所學校會要求或者接受SSAT成績,并將其列為入學的重要參考。

英國的中考GCSE

英國學生5歲人學,小學6年,中學7年,大學本科3年。公立學校為16歲以下本國學生提供免費教育,富裕家庭和海外學生可以選擇寄宿學校。

學生到了16歲,就要參加公開的GCSE考試升入高中;18歲時參加A Level考試升入大學。

GCSE全稱為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英國普通中等教育證書),也就是小留學生們口耳相傳的英國中考,相當于國內高一和高二課程。

進入GCSE階段的學生,可從近50門課程中選擇至少10-15門必修和選修課程。

其中又因為各個學校師資的不同,必修課包括英語、數學、科學、歷史和地理等6-7門課程;

選修課則五花八門,既有語言類、藝術類、人文科學和理科,又有汽車修理、建筑施工、電工技術、煤氣工技術等在中國“藍翔技校”教授的實用技術,為學生在16歲畢業后直接就業打下基礎。

可以說英國中考GCSE決定了學生未來的人生走向,它幾乎是決定學生直接就業,還是上大學的分水嶺。

法國中考只是初中畢業考試

法國中考只是初中畢業考試而非高中招生考試,這也意味著考試成績不與高中招生掛鉤。

考試包括三門筆試和一門口試,筆試包括法語、數學、歷史地理公民教育,口試是藝術史。

考試成績和最后一學年的成績相加,總成績及格方能獲得初中畢業文憑。

法國高中招生首要是就近原則,即原則上,孩子必須在家庭住址附近學校就讀。

其次是平時成績,即初中階段最后一學年的學習成績。

也就是說,平時成績高者,畢業所需的考試成績便相應降低;平時成績低者,則必須獲得較高分數方能畢業。

這種方式可以綜合體現學生真實成績,也可以避免一些學生發揮失常而與志愿學校失之交臂。

還有一個標準,就是在初中階段是否獲得獎學金

初中畢業前學校還會召開家長會,就學生進入下一階段學習交換意見。

校方會根據學生學習成績、天賦或興趣愛好不同,建議學生及其家長選擇高中。一旦確定方向,填報高中志愿時就必須選擇相應類型的學校。

日本中考考核家長表現

日本法律規定,父母必須讓6至15歲子女接受普通教育,即小學到高中的9年時間為義務教育制度。

盡管近年來,初高中6年連讀制的中學數量上有增加趨勢,但大多數初中生升學仍然要面對中考。

日本高中招生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參考其它評價材料。

具體招生有一般入試、推薦入試、特別入試、特色選拔等多種方式,其中一般入學(即中考)和推薦入學(保送)是主要方式。

最近幾年,大多數學生都選擇相對保險的“推薦入學”作為第一選擇。

在面試時,除了考察日常行為規范、禮儀禮節之外,被問得最多的就是“為什么選擇我們學校?”“你來我校最想干些什么?”之類難題。

有些甚至還要求面試家長,考察家長素質,以及是否贊同學校理念等。這樣可以盡量避免了日后家長之間、家長與學校之間的矛盾。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