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說過:“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什么意思呢?大概是說,君子以文章學問來聚會朋友,以朋友來輔助自己修養仁德。
按上面說法,問題就來了,“文章學問”體現出來的往往就是觀點。學過數學的人都知道,公式定理的成立都有前提條件的,天下沒有無條件成立的公式定理。
個人的“文章學問”所體現出來的觀點,和數學里的公式定理相比,嚴謹度會相差很遠,偏頗就難免了。況且,個體又很容易有偏愛,偏頗就更難免了。
明白這個道理,自然就更能理解言多必失的邏輯了。
對照現實里的各種議題,總能明顯的有對立兩方,甲方說A,乙方說非A,沒有絲毫的交集,就像電視上的辯論賽似的。各自都引經據典、旁征博引,誰也駁不倒誰。
只要你寫了文章,表明了一個觀點,讀過的人就自然的會生成兩派,一派認同,一派不認同。所以寫文章的人,就像說話一樣,不會不認真對待自己所持的觀點。
寫文章的人之所以會堅持寫,并不是不知道言多必失的道理,更多的還是想“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會認真讀你寫的文章的人,都是朋友,朋友間的認可或指正,都可幫助你進步。
明知言多必失,還會堅持寫下去,無它,就是因為在不斷的表達中更有可能犯下錯誤,并得到朋友們的指正。你不表達,你或者你的朋友,就不容易知道你的錯誤。
堅持寫作,也可以讓自己時不時的回過頭來,以“新我”的眼光去看“舊我”的觀點,偶爾也可以來一番自我嘲笑,讓流動的過往思緒變成凝固的文字記錄,有助于提升自我認知。
不必害怕言多必失,不害怕失,才更有利于得到,這也是人生的辯證法。
寫作,把你的文字公開出去,從朋友們的或認同或反對的反饋中,至少也可以得到更多的認識朋友們的機會。你不說,朋友們沒反饋,彼此就少了認識對方的“大數據”。
多說,并不是放縱自己胡說亂說,而是深思熟慮過的盡量嚴謹的說,體現了深思性。只有這樣,才能有更大的自我提升效果。
多說的人,也要時刻要提醒自己:無論怎么說,都不宜偏激過頭,世界很復雜,文字有局限,以有局限的文字去歸納或演繹很復雜的世界,能不慎之又慎嗎?
寫作,不外乎是想“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雖不是君子,但還是心向往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