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言多必失,為什么還要多言呢?

image.png

曾子說過:“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什么意思呢?大概是說,君子以文章學問來聚會朋友,以朋友來輔助自己修養仁德。

按上面說法,問題就來了,“文章學問”體現出來的往往就是觀點。學過數學的人都知道,公式定理的成立都有前提條件的,天下沒有無條件成立的公式定理。

個人的“文章學問”所體現出來的觀點,和數學里的公式定理相比,嚴謹度會相差很遠,偏頗就難免了。況且,個體又很容易有偏愛,偏頗就更難免了。

明白這個道理,自然就更能理解言多必失的邏輯了。

對照現實里的各種議題,總能明顯的有對立兩方,甲方說A,乙方說非A,沒有絲毫的交集,就像電視上的辯論賽似的。各自都引經據典、旁征博引,誰也駁不倒誰。

只要你寫了文章,表明了一個觀點,讀過的人就自然的會生成兩派,一派認同,一派不認同。所以寫文章的人,就像說話一樣,不會不認真對待自己所持的觀點。

寫文章的人之所以會堅持寫,并不是不知道言多必失的道理,更多的還是想“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會認真讀你寫的文章的人,都是朋友,朋友間的認可或指正,都可幫助你進步。

明知言多必失,還會堅持寫下去,無它,就是因為在不斷的表達中更有可能犯下錯誤,并得到朋友們的指正。你不表達,你或者你的朋友,就不容易知道你的錯誤。

堅持寫作,也可以讓自己時不時的回過頭來,以“新我”的眼光去看“舊我”的觀點,偶爾也可以來一番自我嘲笑,讓流動的過往思緒變成凝固的文字記錄,有助于提升自我認知。

不必害怕言多必失,不害怕失,才更有利于得到,這也是人生的辯證法。

寫作,把你的文字公開出去,從朋友們的或認同或反對的反饋中,至少也可以得到更多的認識朋友們的機會。你不說,朋友們沒反饋,彼此就少了認識對方的“大數據”。

多說,并不是放縱自己胡說亂說,而是深思熟慮過的盡量嚴謹的說,體現了深思性。只有這樣,才能有更大的自我提升效果。

多說的人,也要時刻要提醒自己:無論怎么說,都不宜偏激過頭,世界很復雜,文字有局限,以有局限的文字去歸納或演繹很復雜的世界,能不慎之又慎嗎?

寫作,不外乎是想“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雖不是君子,但還是心向往之嘛。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生命中的每個階段都是獨特的,所有的焦慮不安,都將會毀滅你。 夢想著剛剛二十出頭的年紀有著四五十歲的成就,開始好高騖...
    轉瞬櫻花飄落閱讀 501評論 0 0
  • 早晨六點之前的鬧鐘響了之后還是十分留戀暖暖的被窩,抱著被子倏忽又是一覺,夢到打開手機簡書有222條未讀信息,欣喜地...
    北京彩虹閱讀 193評論 10 11
  • 兒子昨晚沒有讀英語,我賭氣不理他,說明天叫他自己起床,我也不做早餐給他吃,他只好自己關燈睡覺了。 今天早上我正準備...
    嚕小嚕閱讀 120評論 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