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燈塔去】一個終身跋涉的香客,和一座根本不存在的神廟

“我總覺得大多數人這樣度過一生好像欠缺點什么。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卻有一種強烈的愿望,渴望一種更狂放不羈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 ——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圖片發自簡書App

如果只當它是本小說,那么這只是關于一個中年男人,拋棄自己家庭,丟掉了證券經紀人的工作,跑到巴黎去當畫家的瘋狂的故事,不會有人相信那是真的,少數人會為他的勇氣感動,多數人會覺得他瘋了。可是假如人們都知道,書里那個名叫思特里克蘭德的中年男人,確有其人,而且他就是著名的畫家高更,人們會怎樣看待這個故事?會不會也有這樣的念頭:應該像他一樣勇敢一點,去追逐自己的理想?

然而,“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月光。”毛姆并不是為了浪漫才這樣寫,月光代表那個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理想,六便士意味著世俗和現實,只看到了月光的人,失去的是世俗的安穩生活。

這里面,有毛姆他自己的影子,整部小說里,都貫穿著毛姆個人的人生觀,而他的人生觀,我認為和他寫的畫家,沒什么不同。他們是一樣的人,為了理想放棄所有,否則,他也不會寫出這樣真實的高更,也不會用這樣的眼光來看待高更的瘋狂。


圖片發自簡書App

雖然這本書并不是高更的傳記,而是根據高更的一生寫的小說,可我覺得,比起那些與高更過從甚密的人,毛姆無疑是最懂得他的:“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里,淡薄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鎊,娶一位美麗的妻子,就是成功嗎?我想,這一切都取決于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于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么義務,對自己有什么要求。”

高更拋棄家庭,丟了收入穩定的工作,從倫敦到巴黎,和棄醫從文,哪怕窮得吃不上飯也要寫作的毛姆,不是一樣的么?

不同的是,高更的人生中沒有愛情,而毛姆的人生中有。同性戀也是愛情啊。


毛姆讓我們在一個與愛情無關的小說里,看見愛情的真相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是一本與愛情無關的小說,書里的人,他們心里只有理想,沒有愛情。可這個無關愛情的小說,卻暗藏一個有關愛情的真相,我覺得這也是毛姆的小說里常常傳達出來的一個真相:男人可以為了理想放棄愛情,也可以沒有愛情這件事。

可女人的世界里不可以,哪怕是個熱愛自由的女藝術家。比如在電影《羅丹的情人》里那個拜羅丹為師的女雕塑家卡蜜兒,最初她只是個渴望成為雕塑家的19歲少女,她才華橫溢,最后卻因為羅丹墮落發瘋,愛情可以讓一個女人顛覆了自己的世界,甚至毀了自己的才華和天賦,男人卻不會。

高更最開始是拋棄妻子,后來又拋棄了他在巴黎時深愛他的情人,最后跟他過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的,是熱帶雨林里的土著女人。

其實算不上拋棄,他從來就沒有接納過任何一個女人,他只有他和他的畫。除了繪畫,世界上再也沒有什么可以讓他投入熱情。其他的藝術家,喜歡在愛情里尋找靈感,愛情厭倦了作品也就蒼白了,所以他們不斷地尋找愛情,情人換了一個又一個,畢加索就是其中的代表。


圖片發自簡書App

當高更最初拋棄家庭的時候,他的妻子以為他是去巴黎過放蕩的生活去了,巴黎,是藝術的城市,也是奢靡的城市,最美的事物在巴黎,最墮落的生活也在巴黎。誰也沒想到,他僅僅是來畫畫而已,他既不是來揮霍的,也沒有愛情。高更的靈感全部來自于內心,不需要任何人、任何感情,他就讓自己隱藏在一片熱帶雨林里,也能創作出巴黎那些藝術家們難以企及的作品。

最后他死在了一座名叫塔希提的島上,在熱帶叢林里,說是因為染上麻風病死的,可我覺得,是他耗盡了自己,一個靈感來自于內心的畫家,耗盡了自己全部的熱情,生命也就算是到頭了。


你內心深處渴望的故鄉,不一定是你生活的地方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月亮和六便士》里,我看到了一件熟悉的事情 —— 去巴黎。

這世界上,已經數不清有多少根藝術、藝術家有關的故事,都要發生在巴黎,海明威在巴黎寫作,夏加爾在巴黎終于得到自由,莫奈在巴黎成了莫奈,巴黎,天生就適合藝術家棲居。

不過在我看來,《月亮和六便士》比海明威的《流動的盛宴》更能讓人明白,為什么所有的藝術家都朝向巴黎,為什么只有巴黎才是他們流浪的最后居所。就像書里所說的那樣:“我認為有些人誕生在某一個地方可以說未得其所。機緣把它們隨便拋擲到一個環境中,而它們卻一直思念著一處它們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處的家鄉。”

海明威在巴黎的時候,已經是個作家,巴黎給他的是創作的靈感,還有精彩的生活,以及莎士比亞書店的下午和啤酒。而巴黎給高更的,是他的理想,一個從來沒有學過繪畫的英國中年人,逃離了他的安穩生活之后,去的不是別處,而是巴黎,且一無所有,他不能像海明威那樣去享受巴黎,高更也并不是來巴黎尋找靈感的,靈感就在他心里,他是那種不需要尋找靈感的畫家,可巴黎成全了他,巴黎讓他學會了繪畫,讓他看到了自己的天賦,讓他最終離開巴黎,成了世人難及的藝術家。

他經常去的小酒館,以及他住的巴黎公寓,與海明威寫作和思考的地方截然不同,高更來這兒不為巴黎的生活,也不為巴黎的文藝氣質,而是他清楚知道,想要畫畫,他只有去巴黎。可能也只有在巴黎的小酒館里,他的思想才能始終停留在他所追求的事物里,這是一個哪怕窮困潦倒也能讓人熱愛藝術的城市,一個不會將人困在世俗里的城市,適合一切追尋美的靈魂。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不知道自己天賦,沒有所謂理想的人,都會過得更幸福,有穩定的收入、物質、家庭和社會地位,他們小心翼翼地保護著擁有的一切,確保自己平靜而安穩地過一生。可人一旦發現了自己內心真正熱愛的,白天黑夜都想要去做的事情,人生就開始動蕩了:“我告訴你我必須畫畫,我由不了我自己,一個人要是跌進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無關緊要的,反正他得掙扎著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人的理想,強烈起來,可以比任何欲望都強烈。只是人們往往分不清,心里動蕩的,究竟是理想,還是自己的異想天開。這區別也許是,理想是一種不摻雜任何世俗功利欲望,只是單純地熱愛一件事情,想要去做,將它視為生命的最大意義;而異想天開,可能是希望借助某件事情為自己帶來名與利,將他視為改變生活本身的途徑。

高更和很多從其他地方來到巴黎的畫家都不同,他要的只是畫畫,僅此而已。巴黎的藝術圈,評論家,畫商如何看待他,完全不重要。

所以其他的很多畫家終身就在那個文藝而華美的世界里,做著名的畫家,而高更在看到他自己真正的天賦之后,離開了巴黎,在熱帶雨林的小木屋里畫畫,一直畫到死去,成為了未來的畫家。

他的畫,是留給未來的。

而巴黎,屬于所有藝術家,無論過去、當代還是未來,無論是理想還是異想天開。


如果終將像高更一樣悲慘,你們還會不會去追尋理想?
圖片發自簡書App

高更的最后潦倒而又令人同情,無人問津的塔希提島,熱愛雨林里偏僻的小木屋,匱乏的物質,麻風病,沒有人愿意接近他和那個陪伴他的女孩兒,甚至到了最后,他雙目失明……很多人肯定都會說,落到這樣的地步值得嗎?

就是因為他的悲慘和天賦一樣深重,我才覺得,《月亮和六便士》是我看過的最勵志的小說,也是我看過的勵志小說里,最現實的。毛姆,不是那種只給人“夢想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的雞湯語錄的作家,他盡力真實地還原了高更來到巴黎以后,成為高更之前,所過的窮困潦倒的生活。

我們生活的時代,有越來越多的人蘇醒過來,看見了自己的內心和想要追尋的理想,我們都被這句“夢想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打動著,都曾這樣告訴自己:“一個四十多歲的證券經紀人,居然可以成為舉世聞名的畫家,我為什么不可以?”可是,別忘了書里那些關于他的悲慘生活的全部,還有那句潑冷水的句子:“世界上只有少數人能夠最終達到自己的理想。”

很多人就算看了書里那些窮困而悲慘是生活,更多也只會注意到他終于畫出了驚人的畫作,而忽視了他經歷的極度貧窮和獨孤。

光是貧窮就可以打敗大多數人,因為我們需要的物質比他多,我們都是貪婪的人,而高更唯一的貪婪只有繪畫這一件事。

再加上孤獨,很多人更難以承受,我認識的很多北漂,最終回到原地,放棄夢想,不是因為追求夢想太難,而是因為忍受不了陌生城市里的孤獨。而在巴黎的高更,除了跟他同居的法國女人,幾乎不和任何人有真正的焦急,這個法國女人也只不過像房子里的水壺,有和沒有都不重要。他獨來獨往,不需要陪伴,也不需要誰去了解他。書里寫到過,他剛來巴黎的時候,因為語言不通,三天沒有跟任何人說過一句話。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其實有時候想想,這樣的孤僻冷漠,也是一種理智和聰明,因為除了自己,沒有人會真正理解他。平凡人也一樣,人們尚且不能理解你的日常生活,你喜歡的咖啡口味、愛聽的音樂風格、穿衣服的樣子……更何況是你的精神世界。

所以獨來獨往,是最好的方式,可以免了許多無畏的交談,也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釋自己。花時間去解釋,讓別人明白,不如去畫畫。

對此,恐怕只有毛姆才真正明白:“我們非常可憐滴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送給別人,但是它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因此我們只能孤獨地行走,盡管身體相互依傍卻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別人,也不能為別人所了解。”

這是高更,一個看上去孤僻冷漠,甚至無情,可實際上卻冷靜理智的天才畫家;一個忍受了別人不能忍受的孤獨,又死得極不體面的藝術家。

圖片發自簡書App

而在我看來,繪畫是他的天賦,去巴黎是他的智慧。一個年過四十的人,必定是忽然間明白了人生短暫這樣殘酷的現實,想要畫畫的欲望,讓他不想自己的后半生也像前四十年那樣虛度。說人生短暫是所有人都明白的,不能叫做智慧,那為什么真正讓自己的遵從內心的,寥寥無幾?為什么絕大多數人還依然覺得,都已經過了四十年,為時已晚?真正的為時已晚,是死亡的時刻。

擁有了這樣的天賦和智慧,就沒法擁有像別人那樣少些痛苦的結局。可這個結局不好的畫家,有他認為最好的人生結局 —— 他的畫。無論那些壁畫會不會被人發現,讓全世界的人都驚嘆,會不會讓他這個人名聲大噪,那不重要,他在有生之年畫出了他想要畫的世界,他終于得到了他所追求的藝術方式,這是他活著的全部意義,而如何活著,又如何死去,根本不重要。

最后,醫生終于走進了小木屋看到他的時候,他已經死了,他悲慘的死亡讓那個醫生恐懼了很久。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醫生發現,他已經雙目失明,而他就這樣,雙目失明地畫到了死去,他的畫在心里,而不是用雙眼去看的。

人們可憐他,他或許也在可憐世界上那么多庸庸碌碌的人生。

? ? ?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