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劉慈欣的《三體》之后,中國科幻小說再次斬獲雨果獎,它的名字是《北京折疊》,作者是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學系的80后女作家郝景芳。
小說不長,一共2萬多字,一個小時就能讀完。看過之后卻有點兒訝異,原本以為科幻小說里應該是機器人為主角、加以各種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陌生而前衛的概念,在《北京折疊》里,這些元素統統沒有,整篇文章寫的更像是一個社會寓言。
小說設定的背景是這樣的,在未來的北京,一共有三個空間。第一空間居住的都是達官貴人,第二空間居住的是都市白領和學生人群,第三空間則是城市貧民。這三個空間是分割的,如果跨越空間的話,還有可能遭受牢獄之災。
故事就從第三空間的垃圾處理工老刀開始講起。他為了給養女糖糖湊足進幼兒園的費用,答應了一位大學生的請求,需要冒著生命危險到第一空間為他給自己暗戀的女生送信。老刀這一趟任務可以拿到20萬。為此,他從第三空間到了第二空間和第一空間,也看到了兩個他從來沒有見過的城市的模樣。
小說里除了交代空間轉換的原理之外,幾乎沒有任何直接與科幻有關的元素,著墨更多的則是每個空間里人們的生活狀態。第三空間的人大多屬于蟻族,居住的房間不足6平米,拿著微薄的工資;第二空間的人屬于城市新貴,雖不至于大富,但生活條件尚可;第三空間的人則掌握著大量資源,開高端會議,出入高檔會所,夜夜笙歌,典型的土豪范兒。
雖然這一切都是作者擬定的一個虛構社會,但是很多細節的描寫卻讓生活在大城市的人看到了些許熟悉的影子。蟻族、蝸居、膠囊公寓、嫁入豪門的年輕女孩……類似的元素也經常出現在新聞標題里,并不鮮見。
作者用一種空間的概念把城市萬象納入其中,“折疊”二字更有“折射”的含義。透過老刀的眼睛,他走在第一空間的街頭看到的霓虹閃爍,心里想的卻是這里每天都在制造的碎片殘渣。映射在高樓玻璃窗上的倒影,是華麗的身影,也是貧窮的吶喊。
看完這篇小說,想起地產大亨馮侖曾經提到的一個概念——立體城市。在他的設想中,可以把養殖、餐飲、娛樂、醫療等產業都納入期間,每一層都可以裝進一個大產業,以此形成一個循環系統。這里的空間概念似乎與《北京折疊》有著相似之處。只是在馮侖的眼中,那樣一個立體城市應該是打破階層沖突的理想國。
小說讀完之后,有些悲涼感從心底升起,而想到“立體城市”,又覺得按照這種形式來建造,也許未來的生活更有意思。科幻的世界,想象力總是無窮的,而對未來世界的看法,也是分為悲觀和樂觀兩個論調的。
悲觀的設想讓我們更清醒地意識到某些現象的嚴重性,如果可以避免,那最好未雨綢繆;樂觀的設想則延伸了我們的思維,讓思想活在未來,畢竟有憧憬才可能有出路。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