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近 這么遠。
姐姐的兒子9歲了,讀三年級。臨近年底,他總是對我說感覺壓力很大,我聽過之后半是疑惑半是好笑,疑惑是因為10歲的孩子能有什么壓力?好笑是覺得這話說的“孩子氣”,三年級的小學生還未經世事,哪里會來那么多壓力?但是看他認真的表情下還真流露出一絲絲煩惱,遂問他:“為什么會覺得壓力大”?
他回答說:“因為要期末考試了”。
我一聽頓時明白了,期末考試對于每一個學生來說就像一個可怕的魔咒,不想面對卻又躲不過。我小時候一聽見期末考試也是如臨大敵。看見他苦惱的小表情,我把一堆大道理咽回了肚子,安慰地說到:“期末考試可是件好事,考完就放假了,你可以盡情地玩,不用上興趣班,也不用去補習班,而且考試結束以后就過年了,老家有哥哥姐姐可以陪你玩呢,到時候只有好吃的,好玩的,沒有考試”。
本以為他會立馬化苦惱為激動,誰知道他重重地嘆了口氣,“我不喜歡過年,很煩!”
“可是過年是團圓的日子,家里親戚聚在一起多熱鬧啊,而且你還能領到壓歲錢和禮物呢,小姨小時候最盼望過年了。大年三十晚上放煙花多漂亮”我企圖用我所以為的孩子最喜歡的事情來開導他。
“可是放煙花實在太吵了,每次過年,半夜里大家一起放煙花的聲音很大,會把我吵醒。有時候爸爸媽媽讓我起床一起放,我不開心,我只想睡覺。”
“大年三十守歲是傳統呀,你又大了一歲,難道不覺得很有意義嗎?”
“沒有”。
“那過年你最想做什么”?
“玩手機游戲,比放煙花、和兄弟姐妹玩更有趣”。
一時之間我竟不知道怎么回答,都說一個十歲孩子說的話不可信,可恰恰又最真實。我也無法反駁,因為我發現我竟然無比認同這個觀點。過年回家,我不會再看春晚,不會等到零點放煙花,不喜歡去親戚家拜年。拿著手機翻微博變成了過年的常態。這樣的我,居然還要企圖用傳統的“闔家歡樂”的道理去說服別人,還真是有些可笑。
我想放下手機,去交流,去微笑,回應我的卻是噠噠的打字聲和映在每個人臉上的一束手機光。人總是會被動的順應大部分人的觀點和行為,如果我的身邊大部分人都在玩手機,我總是會不自主地拿起已經放下的手機。如果身邊大部分人都放下了手機,那我也會抬起頭,談笑風生。
前者,是如今的常態。
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手機成為了人際交往的必備工具,人與人的聚會往往變成了手機的聚會。年初的時候我去參加了初中同學聚會,在那之前我想象了無數遍聚會場景,應該是推杯換盞,互訴衷腸,回憶過去,展望未來,一派老同學見面淚汪汪的溫馨催淚場景。可實際情況卻是,開始大家不冷不熱地寒暄之后,每個人都掏出了手機,咔擦咔擦一頓拍照,桌上的菜,酒店的環境,美顏過的自拍,待照片湊夠了九張,就發起了朋友圈,而配文大多是“十年同學,今又重逢,感慨萬千,情誼依舊”云云,字里行間描述了一個充滿舊時同學情的聚會場景,如果我沒到現場,也必將被感動的熱淚盈眶。發完朋友圈,就開始高喊“嘿,快去給我點贊去啊”,于是大家在朋友圈里愉快地交流了起來。手機里一片熱鬧,可身邊的同學,只低著頭,拿著手機,指尖快速跳動,現場“安靜祥和”。我想起了放在我抽屜里那些同學錄,當時我就決定,這種操蛋的聚會,不會再來第二次。
在手機沒那么普及的年代,一張照片,一封書信都被刻上了“珍貴”二字;在長途溝通不暢的年代,每一次時隔數年的見面,都有說不完的話,道不完的思念。那時候距離那么遠,心靈那么近。
如今我們有了手機,有了朋友圈,有了微博,再也不用等一周才開一次的郵筒,再也不用排隊打長途電話,再也不用擔心時隔多年認不出對方的樣子。我們之間的距離好像越來越近了,卻越來越遠。
手機的出現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是不可泯滅的時代印記。我們不能不用手機,也不能失去心靈之間的感情。但是當我坐在你面前,你可以選擇放下手機,給我一個微笑,說一句“你好,很高興遇見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