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感悟丨剁手時代的行為經(jīng)濟學

有多少人當初學習網(wǎng)購是為了省錢的舉個手。

沒錯, 似乎現(xiàn)在這個社會的所有行為都瞅準了我們的錢包,正看著文章,措手不及來了一記軟廣,正刷著朋友圈,各種微商變著花樣發(fā)廣告,正煲著劇,突然一發(fā)口播嚇得我摔下沙發(fā),原來打廣告還有這么多形式的操作啊!

于是我們也免不了俗買買買一番,特別是遇到電商購物節(jié)的促銷,如果不買就像吃了大虧一樣,剁手還生怕落后,剁得不亦樂乎。

《買買買時代的行為經(jīng)濟學》這本書中總結了大量行為經(jīng)濟學大師的研究成果,為我們理性思考、理性消費提供幫助,告別沖動消費的買買買困境。

損失厭惡心理

損失厭惡心理說的是我們做出選擇時寧可失去新經(jīng)驗也不想放棄既得利益的想法。

原來,我們平時去到每一個餐廳都愿意點相似口味的菜品,或者是不自覺在同樣幾家餐廳中來來回回輪換就餐,而不去嘗試新餐廳的心理,就是屬于這種“損失厭惡心理”。

還有一類行為也是基于這種心理做出的,比如購物節(jié)前,商家會在店鋪首頁放出各種優(yōu)惠券,“直減”、“滿減”、“返現(xiàn)”等諸如此類的優(yōu)惠,許多消費者會基于一種為了湊足優(yōu)惠券使用條件中規(guī)定的數(shù)額而進行一種“湊單”的行為。

其實這些都是在“損失厭惡心理”作祟下,不明智的沖動行為模式。

跳開盲目消費這個行為,我們可以從中得到的啟示是,日常做出選擇前,應當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多聽聽別人的意見,只有真正全面思考,權衡利弊才能避開此心理帶來的弊端。

聚光燈效應

聚光燈效應讓我們產(chǎn)生一種“全世界都在關注我”的錯覺,這種“胡思亂想”容易在我們消費時作出錯誤的判斷。比如盲目跟風這類行為,我們總是誤以為大家會注意到我們使用什么樣的產(chǎn)品,身穿什么樣的衣服,而過度地進行攀比。

但是我們要知道,永遠將目光放在自己身上的人也許只有我們自己,那種走在路上都像在走T臺的錯覺是自己給自己的。

然而我們既不需要過分在意被人關注,或不被人關注。

想要破解這個魔咒還是有方法的:

1.充分準備;2.保持自信。

當我們信心十足的時候我們是不害怕被人的過分關注的,因為當你足夠優(yōu)秀的時候,想不讓別人關注都很難,你自己已經(jīng)是行走的發(fā)光體了,《優(yōu)秀到不能被忽視》一書的標題就很能說明道理,所以時刻做好準備吧,手有余糧,心中不慌。

替代性報酬

替代性報酬就是通過改變一些事情的消極表現(xiàn)形式,使得原本無趣或者難以堅持的事情,在行為后能夠獲得即時回報的原理。

比如大眾公司在瑞典地鐵站的音樂階梯,使得電梯使用比例上升,讓人們更愿意爬樓梯。

有些商家就會采用“替代性報酬”的策略吸引消費者購物,比如捆綁銷售中,購買兩件商品可以打折,消費者容易被打折吸引,沖動消費而購買了原本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所以我們應當識別商家的此種策略,理性看待商品,以自己的實際需求出發(fā),而不是被商家牽著鼻子走。

“替代性報酬”原理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用即時激勵的形式,幫助我們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我近期下載了一個APP叫“欲望與成就”,在APP中,成就清單由每天的習慣和代辦事項組成,完成了這兩項就會獲得自己設定會回報,欲望清單則可以寫下自己想買的東西或者平時想吃但高熱量的東西,在收集到足夠的成就幣以后,就可以讓自己去買買買了,通過自己的“辛勤付出”換取“回報”,不能太心安理得噢!

如果我們能夠熟悉和掌握上述經(jīng)濟學原理,那么,我們不光能在“買買買”上養(yǎng)成理性的消費觀,還能借以改變我們日常的不良行為習慣。


參考書目:《買買買時代的行為經(jīng)濟學》[日]木瓜制造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