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行業每個崗位有自己不說出的約定俗成的潛規則。
招聘工作中也有類似的潛規則。比如有些崗位我們只招某一地方的人,甚至有些崗位我們只招某一星座的人,貌似看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實際工作中,這樣的規則真的很正確。
接觸了太多業務部門后,漸漸發現了在錄取時也有一條這樣的通用潛規則。
第一個故事
小B,名校畢業,名企實習背景,當公司招聘專員篩到這份簡歷時很是興奮。
一面、二面評價都不錯。今天終面。
當你從事了五年以上HR工作,尤其是一直從事招聘模塊,對任何一個求職者在面試前一分鐘基本可以判斷錄取的可能性,這是HR修煉到的精準“嗅覺”。
簡歷很完美,顏值高,氣質好,小B的面試表現也很出色。
可我還是覺得哪里不對。猶豫中交給外貿部的老大把把關。
面試結束,結果不出所料,不予錄取。
按公司規定,我們一起送小B出公司,門口閃閃的豪車載著小B微笑呼嘯而過。
外貿部這位優秀面試者,外貿部老大也覺得很惋惜,人很棒,但是生活條件太好了,沒有任何生活的壓力,沒有經歷過任何生活的挫折,遇到任何大事小情,近在眼前的父母一出面都能輕易解決。就像一株仙人掌,渾身上下是滿滿的刺,但這些刺已經被甜水浸泡得滾圓,沒有一丁點的辣勁。
第二個故事
公司面試正規的流程是三輪,第一輪篩選簡歷基本上是招聘專員的專項工作,即使我們這位招聘專員很有經驗,在招聘銷售業務員時,公司的銷售總監還是喜歡自己篩簡歷,在招聘專員給到她的簡歷后,她會篩掉一部分。
篩掉的簡歷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名校有非名校,招聘專員一直很困惑,在一次深入的溝通后她也知道了這樣的潛規則,在一篩簡歷后,和銷售總監再篩簡歷的差別很小,基本是兩個人達成共識。
銷售部這位總監大學畢業后就從事銷售工作,一直走到今天的位置。當時她家里條件差,父母能供她讀書已經耗盡全部積蓄。
她的第一份工作是電話銷售,為了節省時間,她甚至不喝水,這樣就把去洗手間的時間節約下來。晚上睡在辦公室是經常事。
畢業三年不到,她賺到人生第一個一百萬。她篩選簡歷很霸道且不合理,就是本地土生土長的畢業生她不要,雖然我非常不認可她的做法,也會做出相應的調整,但她自己選的人,真的是個個剽悍。
第三故事
1973年6月,杰克韋總實現了一次職位飛躍,出任集團的執行官。這是一個涉及眾多產品并且年銷售額超過20億美元的職位。新的工作給了他一個新的團隊組織起來的機會。
為了努力做到監督在異地的各式各樣的業務,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清楚地知道,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所招募的員工。這就是找對人的重要性。只要找到了不起的人才,世界都會發生變化。
其間他也犯了不少的大錯,第一次招聘員工時的自相矛盾就非常可笑。他最常犯的錯誤就是根據應聘者的外表來決定是否錄用。在市場營銷方面,他有時會聘用那些外表英俊、談吐流暢的應聘者。他們中有些確實很優秀,不過同時也有些是徒有其表,外強中干。
有時還犯無知的錯誤。在30歲的時候,韋總開始在亞洲招聘員工。他不會當地語言,而且對當地文化也知之甚少。所以在招聘時,如果一名應聘者的英語說得不錯,他就可能錄取了他。過了一段時間以后,他才慢慢發現,把語言能力當作“招聘過濾器”是一種很狹隘的方法。
最初,他對那些受過多門學科教育、有著多個學位頭銜的簡歷十分偏愛。他們應該是非常聰明而且求知欲旺盛的人,但是他們最后總是表現出不能集中精力在某一項業務上,不愿做出承諾并履行職責,缺乏對任何一件事情的緊迫感與熱情。
經歷了很多的坎坷才認識到這一點:他明白了他真正要尋找的是那些充滿熱情,希望做出點成績來的人。簡歷并不能告訴你他們內心的渴望,你必須去感覺它。
從普通的管理者到真正的管理大師,在錄取人時不約而同的用了這樣的潛規則:錄取那些對生活有索取意,對生活有緊迫感,對明天有恐懼心的人。
生活的不舒適性把這些人的心磨得銳銳的,給他們一個舞臺,他們會竭盡全力的活著。
當然并不是說生活舒適不對,能夠被甜水泡大真的是太幸福了。我只想對那些對生活睜圓了眼睛的小伙伴們說一句,不要屈服于命運,你渴求改變的眼神可以遇上同樣渴求人才的眼神。
不管生活是否安逸,年輕的你是否在竭盡全力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