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都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多數(shù)婚姻都是父母一手包辦的,芬也是這樣。
芬的家里有姐妹兄弟五個,而芬排行最小,芬有三個哥哥,一個姐姐。芬的姐姐嫁到離家比較遠的地方,一年也就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買點東西回家看看,也照顧不到母親。芬的母親不喜歡和其他三個嫂子一起生活,她想讓芬留在自己身邊,到自己老的時候方便照顧自己,不要像她姐一樣嫁的太遠,一年都回不了幾趟家,便托媒人幫忙說給一個村的能。能家姐妹弟兄四個,有三個妹妹。
就這樣,芬和能結(jié)婚了,婚后芬和婆婆的關(guān)系并不怎么融洽,因為婆婆家和娘家都在一個村,芬的父母年紀也漸漸大了,芬便總是回娘家?guī)透赣H干活,吃飯的時候才回婆婆家,也不幫婆婆干點活,時間一長,婆婆便有了埋怨,覺得結(jié)婚了就是我家人了,還天天幫娘家干活,在家一點活不干,于是就向兒子哭訴。兒子也覺得是自己媳婦做的不對,但是也不敢說她的不是,為了不讓與自己的母親起沖突,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芬和自己一起出去,過年回家他就媳婦商量了第二年和自己一起外出到大城市賺錢,芬也同意了。
但是芬在外面最放心不下的便是自己的父母,母親常年在家做飯洗衣,去菜地弄點菜回家吃,養(yǎng)點禽類,勞動不是很繁重,但是父親就累了,家里家外全靠他一個人忙活,嫂子們也懶得去幫忙,芬想她要是在家,就能和父親一起干農(nóng)活,幫父親減輕點負擔(dān)了。第二年過年回家,母親向芬講著父親一年到頭怎么怎么累,自己有些事也不行,沒人給他們幫忙,芬心軟,過完年后,便怎么也不愿意和能一起出去打工,一心想要留在家里種地,芬從此也就沒離開家過。后來,芬生了兩個孩子,一個女孩一個男孩,剛好湊成一個好字,村里人都夸她有福氣。
芬和婆婆分了家,芬覺得三個姑姑很煩,都出嫁了,還一天到晚在家呆著,芬在婆婆那分了地,自此也就種起了地,家里娘家兩頭忙。芬沒有什么時間概念,對她來說,白天晚上都一樣,經(jīng)常白天在娘家干活,晚上又去干自己地里的活,芬的孩子很懂事,知道媽媽干活忙,女兒略大一些,她學(xué)著煮飯燒菜,每天放學(xué)一回家她就開始煮飯,但基本上每天都得和弟弟等媽媽到天黑好長時間才能吃飯,后來芬讓孩子們先吃,不用等自己回來。
一直過著這樣的日子持續(xù)了四五年,芬的孩子也漸漸大了,女兒上了初中,兒子也上小學(xué)了,都可以自己照顧自己。可能是常年勞累的原因,芬的父親身體不怎么好了,生了一場重病,去醫(yī)院做了手術(shù),醫(yī)生說不能干重活了。想想70多歲了,勞累了一輩子,最后還生個病,差點命都丟了,回家后,芬的父親看開了許多,不去田里干活了,每天沒事的時候就拿起筆來練練字,寫寫詩,記錄著自己的一輩子。
父親不能干活了,芬一個人種起了父親的地,這下芬更忙了,家里所有的一切都只有她一個人,孩子都沒工夫管他們吃,經(jīng)常在家挨餓。芬一年到頭在家做農(nóng)活賺不到什么錢,夠家里的吃喝,孩子爸在外面打工的錢還要存著給兩個孩子上學(xué)。芬自己沒什么錢,便也不敢亂花,平時自己都舍不得買一件新衣服,家里也舍不得買肉回來吃,很少給孩子們買點零食水果回來,孩子們知道家里不富裕,也沒有向芬要那些。
再后來,芬的父親病情加重,自己都放棄了治療,不久就去世了。父親去世后,母親自己一個人生活,芬覺得母親一個人在家沒勁,而且婆婆也不在家,出門跟自己丈夫和公公煮飯了,就讓母親來自己家一起生活,剛好自己平常要忙農(nóng)活,可以幫家里煮煮飯弄給孩子們吃。芬的母親年紀越來越大,都快80歲了,畢竟孩子們從小不是在她身邊長大,而且老年人喜歡羅嗦,有許多的小毛病,生活方式也和孩子們不一樣,剛開始孩子們還挺喜歡外婆來自己家的,因為可以有個人煮飯吃了,但時間一長孩子們覺得外婆太不講究,經(jīng)常菜里面有頭發(fā),這就算了,燒飯也不注意點,平常剩點菜就直接倒在自己吃飯的碗里,然后再蒸著吃,孩子們看到了便不吃那道菜,跟媽媽說,媽媽也不管,芬只知道忙她的農(nóng)活,還告訴孩子,別講外婆的不是,要不然外婆生氣回家了就沒人煮給你們吃了,孩子們也就不敢吱聲。
芬的世界里只有“干活”二字,孩子們放假在家早上起來她就出去干活,中午孩子們等到十二點餓的肚子咕咕叫,實在忍不住外婆也說不等了,先吃飯,孩子們吃過外婆收拾好碗筷,一兩點芬才回家,吃著冷飯冷菜。吃完飯下午又出去忙活,每天外婆早早的煮好晚飯,自己一個人先吃然后回家睡覺,而孩子們就一直等到天黑,還好是兩個孩子,剛好有個伴,要不一個孩子在家肯定害怕。
外婆在芬家呆了五年,芬的婆婆和公公歲數(shù)也漸漸大了,公公在外面打工也打不動了,就回家種田,但是外婆總是喜歡講芬公公婆婆不干活之類的話來挖苦,公公婆婆看她年紀大不計較,外婆也不想在芬家繼續(xù)呆著,畢竟芬也有長輩,總在女兒家呆著也不是個事,便回自己家一個人生活。但畢竟一個村,從芬家到母親家也就幾分鐘,芬一天都不知道要去母親家多少趟,每天去菜地里鏟菜送給母親,幫母親洗衣服,洗被子,家里有點好的都送給母親去了,把家里新做的被子送給她蓋,把她家的舊被子拿回家蓋,隔壁鄰居都夸她養(yǎng)了個好女兒。可是那又怎樣,芬照顧的越好,她的嫂子們反而不用管了,嫂子們都覺得芬占了大便宜,婆婆的錢肯定都讓芬給拿走了,鄉(xiāng)里鄉(xiāng)親雖然表面上說芬能干活,干得好,多么多么孝順,背地里卻說她得了多大的好處,家里婆婆也對她不滿意,自家孩子都跟她不親,丈夫也覺得她思想落后,講不到一塊。
芬的幾個哥哥都先后在縣城里買了房子,芬內(nèi)心就覺得低人一等,對哥哥家不知道多好,每年過年,都給好多自己家弄得一些年貨,然后哥哥就說給一些糖果給孩子們吃,回來孩子們一看卻是一些過期的糖果,也只能扔掉,還擔(dān)了一個人情。就算這樣,孩子們說沒什么好送的,舅舅們肯定都不稀罕,芬也沒有間斷過,自己家過年包的粽子,炸的丸子,自己家不吃都行,就必須要送很多給舅舅他們家,孩子們還有芬的丈夫也很無奈。
想想芬的生活,她究竟得到了什么,生活給她的只有滿臉的皺紋,一手粗糙的老繭,還有頭上那斑白的頭發(fā)。她換來的也只有孩子們的抱怨,丈夫的不理解,婆婆公公的不滿意,還有許多人的冷眼,是,她確實很孝順,可是她失去的太多了,她自己什么也沒有得到,感覺像是一直為著自己的母親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