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娘娘給我打了一通電話,讓我又驚又喜。
印象中,她從來沒有半夜給我打過電話,平時都是微信或者是見面聊天,尤其是,最近聊的很少,所以,當我看到來電顯示時,愣了好幾秒鐘,感覺像是突然被叫起來參加一場考試,不知道如何應對。
大概響了幾聲之后,我接了。她的聲音親切、溫柔,語氣平緩,一字一句中透著關切,讓我的緊張和不安得到些許的緩解。可能是在外地忙碌一天后有些疲憊,也可能是為了照顧我的感受,她把語速放的很慢,沒有質問,沒有責備,沒有開門見山。
盡管如此,我還是很清楚電話的來意。
大概是過年后,我的狀態起伏不定,心情時常低落,注意力渙散,工作效率低下,整天看似忙碌,實際上一事無成,“寫不出像樣的稿子”。于是乎,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愛寫作“,“是不是要換一份工作”,”是不是該給自己放一個長假”,“是不是會注定一生平庸”。
想起來最近我在看的美劇《億萬》,男主是一位叱咤華爾街的基金公司老板,極富謀略,有一次,下屬試圖質疑他的投資判斷,他直接回答:”I am the difference maker(我就是改寫一切的人),“這句話讓我想到另外兩個詞:game changer,problem solver。
英文中,動詞后面加er一般是表示職業,比如teacher,singer,player之類的,但是唯獨上面幾個詞(加上“doer),比較特殊(或許只是讓我印象深刻而已),他們沒有職業屬性,代表的是一群人,一群敢作敢為,一群依靠自己改變命運的人。
這一點跟我恰恰相反。
我總是習慣想問題,承認問題,從來不解決問題,以至于這種負面情緒不斷地積累,沉淀,逐漸腐蝕自己的上進心,然而狀態絲毫沒有得到改觀,感覺像是一位重癥病人在手術臺上經過幾次電擊后終于失去了呼吸,大腦也隨之停止了轉動。
萎靡的狀態很難逃得過周圍人的眼睛,何況是對我抱有期許的娘娘。
3月26號,星期六下午,我跟往常一樣,在咖啡廳看了幾頁書,讀了幾篇文章,睡了一會兒覺,回家的地鐵上,收到她的微信,問我為什么最近這么down,我如實回答,可是,后來的一句話讓我覺得有些喘不過氣。
“你已經很久沒有寫過像樣稿子了。”
那一刻,我知道她是在很嚴肅地告訴我這個事實,那一瞬,我的頭皮有些發麻,雖然地鐵上都是些不認識的陌生人,我還是很羞愧地低下頭,疾步走出,趴在地鐵站里的扶手上,一心想要把自己撕個粉碎。那一刻,我真的覺得自己很失敗,很失敗。
過了好久,我回了一句:“除了對不起,我不知道該說些什么。”
我知道大家都很關心我,銀子姐,貳哥,女神,干媽,我很享受跟大家在一起的每一分鐘,從小跟隨爺爺、奶奶、祖奶奶長大,進入社會之后,我時常抱著一顆感恩的心。現在,我更需要的是自己的努力。
I am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