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脾氣是個傳家寶,你想傳到第幾代

大多數的80后90后做了父母之后,都會買上幾本暢銷的育兒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孩子,你慢慢來》,《正面管教》等等。

我也不例外,書架上一整排擺的都是中外各類家教育兒書,每次看完都有種信心滿滿的感覺。嗯,沒錯,就該這么辦,全身上下好像被賦予了新的能量,甚至有種頭頂光環的感覺。

我可以很熟練地蹲下來給孩子說話,買東西時讓她來挑選,晚上繪聲繪色地給她朗讀,可是這種良好自我感覺說毀滅就被毀滅了。

當她大發脾氣,大吵大鬧,說不聽時,我就原形畢露了。開始和她對著吵,一頓劈頭蓋臉的訓。

一通發作之后,是深深的懊悔和挫敗感,心好似被裝進了一個黑色的塑料袋,沉入大海。

01

怎么搞的?說好的共情呢?同理心呢?正面管教呢?剛才的我怎么像惡魔一樣……就這樣,不知循環了多少次。

后來我看到《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會說》作者的女兒寫道:

當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每天和他們生活在一起,讓我整宿都不能睡覺的時候,不得不承認為人父母的確是件殘忍的事情……也會說出一些有損孩子自尊的話。
我們學習的溝通技巧,大部分屬于一種全新的語言,這也不完全是我的母語,當自己親自做了父母,日夜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我還是需要重新學習。

對啊,這不是我的“母語”,就像說英語一樣。就連英語專業出身的人,說英語時候多多少少都有一種表演的感覺。

我們用新的方法對待孩子時,其實也是在表演育兒,平常倒還演的不錯。但是當出現突發事件,孩子失控時,我們就演不下去了,又條件反射似的回到了老路上。

圖片發自簡書App

西方有些父母沒有專門去看育兒書,就能和孩子處理好關系,是因為他們自己的父母就是如此對待他們的,他們的父母的父母很多也是這樣。

所以他們自然就會用同樣的方法,對待自己的孩子。這種育兒“母語”從小就習得了,熟悉了。

不像我們,我們的父母一代幾乎都有全民性的心理創傷。

拿我的父母來說,他們都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生人,他們的童年飽受缺衣少食的威脅,一個家庭也不是每個孩子都可以去上學的。

他們帶著饅頭咸菜去學校,到周四已經吃光了,剩下的時間只有餓著肚子撐到周末回家。我父親當時只有一雙鞋,為了不磨壞,一到路不好的地方,就脫下鞋子光腳走過去。

每季的衣服也只有一套,洗內褲時就只穿著外褲,洗外褲時就只穿著內褲,放學后還有一大堆農活要做。

我母親沒上過學,每天編席子拿到集市上賣,編不完不許吃飯,能解決溫飽已經不錯了。我的爺奶輩就更不用說了,在那個年代里,他們的要求僅僅是能順利活下來。

這是他們那代人的普遍生活狀況,在這種溫飽都成問題的大環境下,全民都生活在深深的匱乏感和不安全感中,打罵強迫,愛的質量無從談起。

借用精神分析心理學里的比喻,他們的“CPU”,也即人格狀態的配置太低了。

02

一個人的核心人格,是由早年的親子關系來形成的,它對成年產生影響。它決定著我們的行為,決定著我們對世界,對他人的態度,更重要的是對待自己孩子的態度。

雖然溫飽的匱乏解決了,可愛的匱乏卻進入了CPU。如果沒有改變的意識和努力,下一代的CPU也會照舊,就這樣代代相傳,輪回下去。


圖片發自簡書App


曾經童年被控制,如今也用控制或者被控制來呈現愛,曾經童年被深深抱持,如今也會深刻共情別人。

這是一個看不見的但又無比強大的“傳家寶”,在代際間傳遞,像魔杖一般,決定了人一生的底色。

一個人的CPU使他在做判斷時,更愿意親近熟悉的東西,重復熟悉的模式,哪怕這個東西給他帶來過痛苦。

當前的大多數父母們, 自由與愛的育兒,他們不是不知道,但是他們會說,“話雖是這樣,可是我們這兒行不通啊,社會這么激烈,不逼逼怎么行?!辈皇遣恍?,而是他們不熟悉如何愛,所以不敢,不會。

即使我是一個學習教育的人,仍然會在孩子惹惱我的時候大發脾氣,事后又覺得我不該如此對待孩子。那只是處于一種頭腦層次的認為不應該,我只看到他的表面行為,看不到他的深層次的需要,看不到這背后的情緒來自哪里,更看不到他需要的僅僅是接納和愛。

后來,我學習心靈成長,學習自我接納,學習內在小孩,學習原生家庭,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愛,什么是真的接納,對自己的所作所為痛恨不已,從此開始了改變之路。

相信很多媽媽和我一樣,信息的發達使我們不再坐井觀天,我們慢慢看到了好的家庭教育是什么,“情感依附”“抱持”“親密育兒”等概念也為我們所了解。

我們明白了親子關系對一個人一生的巨大影響,雖然可能只是意識上明白了,行為上還不到位,但已經是巨大的進步了。

但是還有一些人,他們舊的CPU太強大了,使他們對新的思想非常排斥,他們會選擇性的只看到他們想要,符合他們的CPU的信息。


圖片發自簡書App


所以我們會看到有很多父母的朋友圈里轉發的都是《挫折是給孩子最好的營養品》,《我寧愿給你一個不快樂的童年,也不遠看到你卑微的成年》之類的文章。

哪怕有無數個真實例子證明愛與自由也會通向世俗的成功,他們也只關注有個虎爸的郎朗和董卿,卻看不到董卿們的眼淚和無數個沒有成為董卿郎朗者的悲哀。

他們失去的不只是世俗的成功,更是幸福的能力。

03

前一段《摔跤吧爸爸》熱映,和好友聊起來時,我們開玩笑說這電影就像一個照妖鏡,照出各色人等。

父母都帶著自己內心的濾鏡去看這部電影,有人看到了逼孩子的的好處,有人看到了支持和溫情。而電影只是事實,吸收什么,接納什么,都是你內心的投射。

如果沒有反思的意識,看再多教育類的電影或書,都只是在尋找符合自己常識的信息,屏蔽和自己的CPU相排斥的信息。

如果抗拒從根本上改變觀念,只是用家教書上的小技巧來改善關系,就像在電腦上裝一些優化軟件來修復電腦一樣,當遇到壓力時,還是會崩潰。

父母人格的高度決定了孩子成長的高度,除了反省自我,成長自我,別無他法。

有人或許會說,過去一家六七個孩子,還打仗饑荒呢,不都照樣養活了,哪些打罵出來的孩子不也很多都身心健康嗎,瞎講究什么。

可是我們現在已經到了21世紀,就必須站在這個世紀的土地上看問題,再拿過去的時代來說事,再推卸責任讓孩子去自我修復創傷,不覺得在耍流氓嗎?那你怎么不去啃樹皮呢?

從這個角度來看,還真是幸福的孩子個個相似,不幸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幸。


圖片發自簡書App


改變育兒觀就如同改變母語,這場逆襲異常艱難,但除了全力以赴,我們別無選擇。

如果潛意識里的沒有被意識化,就會成為命運。至少保持對生命的敬畏,和孩子在一起時多反思:這是孩子的需求,還是我的CPU在尋找熟悉的模式?

意識到了,“表演育兒”也是進步,承認自己的進步,就有動力繼續走下去,慢慢的總有轉化為自己“母語”的這一天。

如今,我和孩子的關系越來越融洽了,自由有了,自覺也上去了,我這個老媽也當的比以前輕松了。

偶爾我又退化到命令語氣了,她會夸張地說:“啊,糟糕,又受媽媽的控制了?!比缓笪覀z都笑了起來。

至于脾氣嘛,地球人都會有,當我不再用完美小孩要求她時,她自然會學習如何管理自己情緒。

當我們未經孩子的允許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時,就相當于已經簽了一份善待孩子的合同。違約的父母已經太多了,我們不要成為下一個。

觀察一下,也會發現,周圍逆襲成功的家長也很多,他們成長了自己,放過了孩子,中斷輪回,修復“傳家寶”。這是一條雙贏的路。

最后我想以曾奇峰的一個回答來作為結尾。在一次網絡課程中,一位嘉賓問曾奇峰,“成大事者要心狠手辣嗎?

曾奇峰答:“可是要成更大事情的人,需要柔情似水。

同樣的,我想說,一個虎爸虎媽或許能造就一個成績好工作好的孩子,但是想讓孩子擁有真實的幸福,父母給孩子,是少不了愛與自由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