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985名校學生就一百分聰明,人都有弱點

“我讀書少,你別騙我”、“他讀書少,快騙他”,是常見的網絡用語。但是騙與被騙真的與讀多少書無關。

圖片發自簡書App

李文星死了半個多月后,事件在網絡被爆出來了,最初的標題大多是:985名校畢業生網上求職,客死異鄉……? 諸如此類。

事件的來龍去脈,大致已經清晰,BOSS直聘也處于輿論風口。但是,詐騙以及被騙進傳銷組織這類事件,與一個人的智力,閱歷沒有百分之百的關聯。


01 被騙是因為“蠢”嗎?

在2016年出現過清華大學教師遭遇電信詐騙,被騙1670萬元的案件。這真的是因為受害者“蠢”嗎,顯然不是。被騙的大學生或者老師或者是教授,他們的智力水平并不低,如果要做智力測試的話,肯定不低,至少也在正常范圍內。所以,被騙不是因為“蠢”。

詐騙的手段,可謂“日新月異”,以電信詐騙為例,手段在這幾年中變換了多種方式,從猜猜我是誰,到冒充公檢法,冒充自己的領導上司,再到克隆QQ、微信,制作假視頻、假圖片,短短幾年時間,可謂是“走在科技時代的前列”。

傳銷組織的手段也變換著不同的花樣,利用人們急于找工作,或者求富的心理,而且傳銷組織很會洗腦,對受害人從心理上進行操控。

圖片發自簡書App

以筆者經歷而言,騙子們都很會偽裝和揣摩受害者的心理,當真的遇到類似詐騙時候,很容易陷入思維局限,平日里的戒備和思考習慣,一下子都暫停了工作,很容易被一些騙子的手段所迷惑。

如果沒有旁人的提醒,很容易就中招了。很多受害者把錢交給騙子后,還不能馬上意識到自己被騙了。如果此時有旁人進行了提示打破固化的思維,才可能會馬上意識到自己已被騙。

被騙不是因為受害者智力、閱歷不夠,而是騙子很懂心理。


02 身處騙局,如同“中邪”

所謂“術業有專攻”,騙子們不需要去博覽群書,發表多少多少論文,他們只需要做一件事,按照話語模板進行訓練,而這些話語模板具有很強的心理攻勢。

騙子之所以得手,是因為他們巧妙地運用了人們的心理定勢。所謂心理定勢,是指人們接受了一個刺激物或刺激信號以后,馬上根據以往的經驗或習慣而建立起一種相應的心理準備狀態。

心理定勢,可以讓我們很快應對外在環境,及時迅速的做出反應,但是也很容易出現一種狀況。就是當所處的外界環境發生劇烈變化時,我們的心理定勢會讓我們被固有思考模式所束縛,無法有效分析新的情況。

圖片發自簡書App

騙子們大多是經過專門的訓練,很容易利用這個特點,來越過我們自己所設立的心理防線,使得受害者一旦開始與騙子對話,進入騙子的話語體系,受害者的心理防線很快就被騙子越過,受害者就會像中了邪一樣相信騙子。


03 “第三人效果”

在傳播學上有一個“第三人效果”概念,指的是:當受眾面對勸導式的信息時,會不自覺的認為傳播的信息對別人更為有效,對自己效果影響不大。

很多人從新聞媒體上看過很多詐騙新聞,都會不自覺的認為這些事情不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從而降低了這些新聞的引導效果。從而會產生一種“高估自己,低估別人”的心理狀態,認為別人是容易受騙的,自己不會被騙。

圖片發自簡書App

從筆者經歷看,這種傳播學“第三人效果”是存在的。


豐富的社會閱歷可能會降低被騙的概率,但也非必然。同時,也不應該渲染高學歷來博眼球,每個人都有弱點,都有被騙的可能。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