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集】長城內外同風雨,民族團結一家親。

教育科學學院 20小教理 潘三妹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民族團結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偉大祖國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上強調:以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的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7月考察內蒙古時,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強調,要深化民族團結進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蒙古是一個具有故事的地方。1959年到1961年,是一段國人不忍回顧的歷史,我國連續遭受了三年的自然災害,當時上海孤兒院有3000多名兒童。連年的饑荒讓孩子們個個面黃肌瘦。孩子們的飯菜更是十分簡單,只有小半碗米飯,沒有一點油花的青菜,更別說牛奶和雞蛋了。在周總理的關心下食物問題得到了圓滿的解決,這便是:“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故事。要知道當時內蒙古的情況并不容樂觀,但他們依然決然的扛下了這份重任。其中有一個叫都貴瑪姑娘,當時的她才19歲,在保育院上崗沒到幾天,就要負責照顧28個孩子,她不僅照顧孩子們的飲食起居,當孩子們生病的時候,她都不得不騎上馬,跑到十幾公里外的地方找醫生,路上還要提防草原狼的襲擊,其中的艱苦我們無法想象。不過在她的悉心照顧下,這28個孩子都很健康成長,朝夕相處中,孩子們愛上了都貴瑪,每天都圍在她身邊,親熱地喊她“額吉”,年齡小的孩子,一會兒看不見她,就哭著嚷著到處找。都貴瑪覺得,這些孩子都像是自己的兒女,她把自己所有的愛都給了這28個“國家的孩子””,終于孩子們的身體壯實了,符合了收養條件,這個消息像風一樣傳遍了整個草原,當地沒有子女的牧民紛紛趕來,爭先恐后的收養這些孩子,有的夫婦甚至因為沒有領到孩子,委屈的流下了淚水。時光飛逝,幾十年過去了,這些來自上海,長在內蒙古的孩子們,他們有的成為了牧民、教師、軍官、國家干部等等。 在今天民族團結仍然是我們重要的主題,各民族共同奮斗,繪就了精彩的時代畫卷。時值建黨100周年,也是黔東南州創建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州的一年,在黔東南州,許多村民都住進了新房,通信網絡全覆蓋,硬化路村村通。通的不只是路,還有黔東南人民的心。連接的不只是大山,還有每個人心中的情感。黔東南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了進社區,進鄉鎮,進學校等“八進”創建活動,實施“十縣百鄉千村工程”,成功的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各具標桿性的創建模式。去年八月新修訂的《黔東南民族自治州自治條例》,把每年農歷十月初七定為苗年,農歷十一月初一定為侗年,全州公民各放假一天,這些政策都得到了黔東南人民的大力支持,黔東南民族團結和睦指數實現程度提升到了99.93%,這只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一個縮影。?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各族手挽著手、肩并肩、共同努力奮斗。需要我們青年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擔當大任。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公開場合勉勵新時代廣大青年,要樹立崇高的理想,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把個人前途、命運同祖國民族的興衰、榮辱聯系在一起。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要堅決同一切破壞民族團結的言論做斗爭,自覺地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義務,更要意識到:長城內外同風雨,民族團結一家親。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