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早早開口的寶貝身后,都有一位這樣的媽媽

最近,歪歪兔的育兒老師集中接到了好幾個電話,她們都反映,自己的寶貝兒都兩歲了(最小的馬上兩歲,最大的兩歲兩個月),除了“爸爸”“媽媽“這類詞,什么都不會說。

不過她們話鋒一轉,說:

“不過話說回來,愛因斯坦小時候也不太會說話。”

“我媽說,貴人語遲。所以我也不太擔心?!?/p>

“只要別是自閉癥什么的就行了,孩子安靜點蠻好?!?/p>

對于這種觀點,育兒老師略有些無語。孩子語言發展遲緩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情商、智商、思維方式、社交能力……

不信?我們可以試想如下場景——

在幼兒園里,其他孩子在玩小火車,彬彬和樂樂同時想玩。彬彬說不出話來,只好直接下手搶;而樂樂則開口說:“我們一起玩好不好?”于是,小朋友們自然都喜歡跟樂樂玩,不愿和彬彬玩。

后來樂樂越來越活潑開朗,還積極參與班級活動;而彬彬卻經常因為搶玩具、打架而被老師批評,被小朋友排斥,從而變得內向、自卑……

這樣的問題往往被歸結為社交問題,大家覺得彬彬是不懂如何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也不懂禮貌。(當然,針對這個問題也可以用圖畫書來引導,如《歪歪兔行為習慣系列互動圖畫書·一起玩吧》、《歪歪兔社會交往系列圖畫書·找朋友的秘方》等)然而,如果寶貝連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都跟不上大家,他要怎樣和小伙伴表達“我們一起玩”的意思呢?

用語言表達情緒和需求,用語言上的“我生氣了”、“我喜歡你的玩具”來代替行動上的“打”、“搶”,這是幼兒社會化的重要一步。在此基礎上,孩子才能學會與他人溝通。如果這一步發展遲緩,成長也會相應順延,甚至就此停止,形成“想要怎樣就直接動手”的思維定勢——有調查顯示,說話晚的孩子長大以后的犯罪率也相對高一些。

此外,語言的習得還與孩子的邏輯思維、抽象思維能力有很大關系,因為邏輯和抽象概念是建立在語言的基礎上的。有研究表明:說話早的孩子到了學齡期,在學校的表現和成績也相對說話晚的孩子要好一些。

P.S.小編在此需要解釋一下社會上關于愛因斯坦的誤區:根據希伯來大學圖書館的文檔,愛因斯坦小時候的確被認為說話較晚,但他在兩歲半時已經可以說完整句了。不過他在七歲之前總是沉默寡言,性格內向,才被大眾誤傳為“語言發展滯后”。

也就是說:人家其實走的高冷路線好伐——我完全會說話,就是不想說不想說不想說!你能拿我怎么樣?

幼兒口頭語言發展關鍵期:1-6歲

1-6歲是幼兒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而這一關鍵期如果細分,還可以大致分為6個階段:

1-1.5歲可以說出第一批詞,通常是最熟悉的人物(媽媽、爸爸、奶奶等)、會運動的客體(球、汽車、狗狗)、熟悉的行為動作(抱抱、坐坐、再見等)熟悉的行為結果(燙、臟、疼等)。每個月只能增加1-3個詞。

1.5-2歲詞匯增長的“爆發期”,許多兒童每周增加10-20個新詞,語言空前活躍。當孩子掌握的詞匯量達到200個左右時,就能說出“電報句”了。

2-2.5歲一般可以說出極少的簡單復合句,以后逐漸增加。

3-4歲可以說出簡單的完整句。4歲左右應該可以掌握本民族或本地區全部語音。

4-5歲發音日趨方言化,兒童學習外語或其他地區方言時常受到母語或母方言的干擾而產生發音困難。

5-6歲發展較快,開始說復句如“我吃完飯后,就看電視”、“這個車子壞了,不好玩”等。

——節選自《歪歪兔情智樂園·1-1.5歲·父母用書·語言①》

此外,由于大腦結構不同,女孩子的語言發展往往要比男孩子早一些。但這種差異在兩歲半時就可以逐漸追平了。寶貝開口早晚,很大程度上跟家庭環境有關:在安靜沉默、語言交流較少的環境里長大的寶貝比在有大量語言交流環境里長大的寶貝說話晚一些,極端情況下甚至會產生1.5-2年的差距。

“話嘮媽媽”的寶貝說話早

良好的語言環境是需要創造和維護的。只有當孩子輸入足夠大量詞匯的時候,才能在1.5歲左右的“語言爆發期”爆發出來。而這個“詞匯輸入階段”可以從0歲開始。

怎么開始?

這就是——把自己變成一個“話嘮+表情帝+大孩子”,遇見什么都要像第一次遇見這種事一樣跟寶貝眉飛色舞地講一講。

舉個例子吧:寶貝尿尿了怎么辦?

首先要以夸張的語氣和驚訝的表情說:“哇,寶寶尿尿了!尿在尿不濕上了!”(重復幾遍),然后露出為難的表情,讓寶寶知道尿在尿不濕上是一個“不舒服”的事情。在換尿不濕時說:“屁股好濕啊!好濕啊!”(重復幾遍)最后換好了,你要以一副開心的表情說:“啊!屁股干干爽爽真舒服!”(重復幾遍)

其中“為難”“開心”這些情緒要用夸張的表情表演出來,具體可以參考幼兒節目主持人的表情。

如果每次尿尿都這么做,按照每天十次算,一個月就是三百次,同樣的事情重復上百次,寶寶就會逐漸將“尿”、“濕”、“不舒服的感受”等概念形成聯系。

等寶貝長大一些,可以滿地走了,你還可以這樣做:

例如,寶寶看見桌上有個紅彤彤的大蘋果,于是一邊哼哼一邊指著蘋果想要。

媽媽走過來,跟寶寶說:“寶寶,你要什么呀?(拿梨問)是鴨梨嗎?(寶貝搖頭。再拿起香蕉問)是香蕉嗎?(寶貝搖頭,再拿起蘋果問)是大蘋果嗎?(寶貝點頭)啊!原來是要蘋果呀!(拿來蘋果,蹲下)你看,這個蘋果是什么樣的呀?(依次指)紅紅的,圓圓的,上面有一個把,下面有一個小窩窩。(寶貝摸一摸蘋果)哇!有些涼涼的!(遞給寶寶)寶貝來聞一聞,大蘋果是什么味道的呢?(寶貝聞)哇!真香呀!一定很好吃!寶貝想吃蘋果嗎?(寶貝點頭)那就讓媽媽先給大蘋果洗個澡吧!要是不洗澡,吃了就要肚子疼(捂肚子)……

許多媽媽看到這,大概會覺得:“哇!真的太麻煩了!有必要從孩子出生開始就這么做嗎?”

人們往往以為,嬰兒不能說話,也能不能對外界做出太多反應,因此在生理上照顧好他們就可以,教說話毫無意義。但是要知道,其實寶寶是可以聽得懂媽媽說話的,只是說不出來而已。用大量的時間來跟孩子交流,這是培養寶貝語言能力的基礎,越早積累足夠的發音、詞匯,就能越早進入“語言爆發階段”。

所以,做個“話嘮”媽媽,就算累一些也值得了!

此外,媽媽們還要注意什么呢?

1、減少看電視和玩電子產品的時間

看電視電視只能單向輸入信息而不能互動,電子產品則更多地需要動作輸出(而且電子屏幕對孩子的眼睛傷害較大)。有研究顯示,看電視過多的孩子有自閉癥傾向。因此,應該減少孩子在家中看電視、玩電子產品的時間。

2、避免使用“兒語”

“兒語”是孩子尚未完全學會使用語言時的過渡語言,以疊詞為主,例如“飯飯”“車車”“凳凳”。如果媽媽因為覺得好玩而使用兒語,孩子就會認為這些物品本來就應該叫這些名字,從而對學習正確的語言造成阻礙。

3、不要使用“教學”的方式

有許多媽媽教孩子說話,真是“教”呀!跟上課似得?!皝?,跟我一起念:蘋——果——”甚至還說“你把蘋果念出來,我就給你”。這其實是非常不可取的,因為對0-6歲的幼兒來說,“游戲”就是學習的過程,“好玩”就是一切。語言能力也應該在好玩的互動和游戲中潛移默化地進行。如果家長把這項活動變成了硬性的教學,寶貝不上來時就很容易產生壓力,進而覺得無趣,就更加不愛開口說話了。

4、將一件事物描述得細致一些,而非一下子扔給孩子大量詞匯

有些媽媽不斷給孩子指“這是鉛筆,這是杯子,這是桌子,這是本子,這是蘋果,這是香蕉……”快速變換內容,但沒有留給寶貝理解和消化的時間,沒有“正確話嘮”,也不會有太好的效果。

5、堅持給孩子講故事,親子閱讀

書里的世界很神奇,可以遇到各種各樣的場景,也能遇到許許多多新鮮好玩的事和不同的朋友。在書的世界里遨游,可以極大地豐富孩子的詞匯量,甚至人生閱歷。而讓寶貝接受圖書、養成閱讀習慣的最好方法,就是由媽媽將書上的內容繪聲繪色地講給寶貝聽,交流讀書的感受。當寶貝讀的書多了,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也就能相應提高了。

學會說話、擁有一定的表達能力,是孩子“社會化”和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也是智力發展的基礎和重要標準。除此之外,寶貝還需要具備哪些能力,才能快樂地“行走江湖”呢?那就趕緊點搜索歪歪兔,了解《歪歪兔情智樂園關鍵期家庭早教》吧!

每個早早開口的寶貝身后,都有一位這樣的媽媽是由歪歪兔早教整理編輯——歪歪兔情智樂園幼兒早教產品通過綜合訓練+親子繪本+關鍵期早教指南+情智DVD,每月一套幼兒早教主題產品,從關鍵期的6大領域發展為重點,同時配合關鍵期的能力訓練和各個階段的行為習慣能力培養等相結合,培養寶寶好習慣好性格。

輕松家庭早教從歪歪兔開始,成為歪歪兔會員,在這里讀懂孩子!>>>>點擊注冊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